例说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技巧
2011年高考临近了,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小编特别为考生朋友们收集汇总高考科目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
一、前后颠倒,节省时间。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做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说欧洲封建制度是漫长的黑夜?这个“漫长的黑夜”是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4)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在本题中,有四个小题,为了提高做题效果,就应先看设计的问题。第(1)问甚至不看材料就可看出出答案。
二、融会贯通,寻找提示。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释的作用。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因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材料,而要对几则材料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善于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提示性的语言或字词。再者,比如叫回答某某事件的原因时,象材料中的“于是、因为、由此、因此、由此可见”等等都是对答案的提示,希望能够认真寻找。
例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总统演说(1933年)
材料一表明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的运用。
──罗斯福
罗斯福总统在材料二中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的运用”的“新”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本身的内容并没有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反而是材料的出处“罗斯福总统演说(1933年)”让我们一下就可得出答案。
材料二本身也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一个“新”字就可以给我们一个联想到:罗斯福新政“新”在什么地方?相对于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新就是因为他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即使我们理解不出答案,“新”字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作用,也可以套用罗斯福新政的“新”。答案就是国家干预经济。
三、瞻前顾后,区分不同。一般的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4个左右的小问题。并且每问之间往往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有些问题貌似而实不同。因此,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做到第四题时,才发现第三题做错了,于是大呼上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把题目审清看透,找到各问题之间的异同点,理清思路,然后再回答。
例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984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
(2)当时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3)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在哪两个省区?为什么?
(4)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什么意义?
本题中,第(1)和(2)问就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分析就可能混淆。其实答案是不一样的。从答案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答案:(1)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2)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形势好转。
再如材料题一中,四个小问题设计的可谓是环环相扣,有些题目之间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如第(2)中的“应如何评价?”,第(3)问中的“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第(4)问中的“谈谈你的认识?”如果不仔细审题,就会答错
四、分清“依据”,回答切题。不少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这样的问答题:请依据什么什么来回答问题。但不少学生不看依据什么,就跟着感觉走,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并且非常自信。但等到一对答案,才知道错“因”何在。因为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而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材料当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课本之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就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材料和课本结合起来。否则,答题就给人一种离题万里的感觉。如下题: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1年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签署条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主张。条约首先在总则中明确了:(1)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针对成员国本着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所拟定的共同目标,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2)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兑换率,以便实行单一的货币──欧元;(3)制定并且实行单一货币和统一的货币兑换率政策,以保障价格的稳定;(4)建立一个旨在制定和执行欧共体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材料二 欧共体首脑会议在签署的条约中还规定的目标包括:(1)促进平衡持久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达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欧洲共同体,加强经济社会一致性;(2)在国际上,作为一个政治同盟,通过实行包括拟定共同防务政策在内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伸展自己的立场;(3)实行联盟公民权制度以加强成员国国民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4)在内部事务和司法方面密切合作。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出该条约规定了哪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表明了欧共体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共体的发展有什么变化趋势?其基本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说出欧共体的前身和后身分别是什么组织?
(4)简介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地位。
答案:(1)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统一货币和货币兑换率;设立欧洲中央银行等。基本性质是一个经济货币联盟单位。(2)呈现出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变化趋势;基本性质是由经济货币联盟发展为政治社会联盟。(3)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后身是欧洲联盟。(4)经济上,欧盟(欧共体)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其实力是任何人所不能忽视的;政治上,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今天,欧盟对世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答案上可以看出,第(1)问的答案基本上都能从材料中找到答案。(如果我们按照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答案就可能不得分)。就是欧共体的基本性质也可以从内容中找出来。“条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主张”。第(2)、(3)也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出来。而第(4)问简介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地位就必须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五、巧用原理,回答问题。不少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都这样设计:“从以上材料当中,你得出什么认识?或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有什么启示?”这些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题目,答案往往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总结。而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有利的一向基本内容。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巧妙地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内容来回答。如这类题的有些答案就是“以上材料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使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同它相适应;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的经济基础”。如下题:
例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社会主义,到1921年春天就在经济战线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任务》
材料二 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
请回答:从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的变化中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地、高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