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在即,精品学习网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经验技巧方面的信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高考生有所帮助。预祝大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篇博文《揭示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两天时间,点击接近3万,转载170多人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语文界对高考写作命题的普遍关注。评论里,有同意,有反对,有支持,有批评。这从一个侧面为这篇博文的论点提供了佐证:任何写作题目的立意角度都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有的评论抑或文章立意,都出自“心灵的选择”。
有些评论担心这样会误导学生,阅卷不会接受,会降低考生的分数。我在不久前的一篇博文《对2013年高考写作题目的殷切期望与现实考量》中说:我们期待,在全国语文界,展开一场对高考写作命题的严肃讨论。在问题得到澄清和情况发生转变之前,我们也只能要求考生屈从阅卷“最佳立意”的桎梏。简便的办法,就是归纳出情景材料的中心,将其转化为一个话题,把这阅卷的强制底线,当作写作思维腾跃的踏板。这显然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悖,与写作的根本规律相悖,也与题目给出的材料相悖。但对于平生只经历一次高考的考生,做这种庸俗的现实考量,也实属无奈。
是的,澄清写作题目的责任,不应由《皇帝的新装》里那位孩子承担。对这种大是大非的思考、讨论和澄清,责任在语文教师。不弄清楚,无以推进写作教学;不弄清楚,是语文界历史性的耻辱。
当然,固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终究有是非的分辨,也有误解掺杂其中。
一种误解囿于主观的习惯思维,认为我是在提倡一种“套路”。这使我回忆起2006年北京市高考写作阅卷。针对我提出的“一枝一叶一盆土”的观点,有人认为我主张只背一个素材应付所有作文题目。在《阅卷纵横·夏日三题》里,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前天我风闻一则奇谈:‘北京的符号’就是针对‘一盆土’的,‘北京的符号’砸碎了‘一盆土’。我哑然失笑,这真是乱点鸳鸯谱:此君真是既不懂得‘北京的符号’,也不懂得‘一盆土’。我不由想到了当年工宣队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批判:一个中科院叫陈景润的,吃着人民的粮食,搞什么‘1+1=2’。这可真是花开并蒂,无独有偶。既没有知识、也不尊重知识的工宣队当然不可能知道‘1+1=2’只是对‘任何大偶数都可以表现为两个素数之和的形式’这一数学命题简约、形象的表达。”
满脑子死背素材的人,难免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其实,我提出的“一枝一叶一盆土”只是一种简约形象的比喻,其核心认识是反对死背素材的套路。我认为,沙漠固然广大,可寸草不生;石缝瓦缝间一撮土,照样长出茂盛的植物——一枝一叶的鲜活绿色,靠的不是土,而是水和肥;写作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素材,而在于对生活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作文写得好坏不取决于题目,写作备考的重点也不在审题。设若高考写作不命题了,试卷上印一句话:今年写作不出题,大家随便写。同学们就一定能写好吗?该写不好还是写不好!我要说明的,恰恰是要摆脱猜题押题、死背素材的备考套路。写作备考的重点在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提高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因为所有的作文题目都是生活运动、发展变化的子题目,都在生活的长河中融汇贯通。
另一种误解囿于客观的阅卷导向。由于给情景材料角度丰富多彩,极大地提高了阅卷的难度。于是各地阅卷总要规定“最佳立意角度”。对这种规定,我们理解,但是并不同意。因为,所有的“最佳立意角度”都是人为规定的,而并非“最佳立意角度”。
下一篇:2013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