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2014-02-21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辞从殆道得

3非复负盖故归国4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

11要宜贻易再造知12致贼族卒走左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督促劝说)(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马脱了缰绳、放纵)(皇帝居住的地方)(回答或对话)(到、往)(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匠、精巧、擅长)(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宽容、或许、许可)(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告诉)(赞扬)(赞扬)(急速、就、恐惧)(罪过过错、指责归罪)(食用丰足)(追究、考察、调查)(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美好)(病好了)(捉拿)(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因羞愧而脸红)(结束、完)(因……而犯罪、因为)甫(才)(不久)(造访)(拜访、责备)(子杀父、臣杀君)(财用、因为)

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居屋第,不免霜露2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2朝野服3尤且择师而问4咸私哂其矫饰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来3幸先以我名告

第四组:1吾将身死白之2夫夷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谓其友曰2所谓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待君王乎?      2尔勿忘乃父之志3尔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

3臣之壮,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拜受为少傅        2久,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不用力焉2果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言不实2山峦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待君王乎?2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2能设而不能动3此马氏所以不对(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