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6-03-22
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考查侧重点
本题以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为切入点,以近现代中国外交史角度,着重考查近现代以来中国外交史上的几个重要问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本大题的第一小问重在读懂提供的材料内容,然后依据材料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这是解决本问的重点,考查的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接下来的考点是列强什么时候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这是本问设计的陷阱,一不小心就直接回答具体的年代或《南京条约》签订时间——1842年,而与此对应的是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性是什么,不能答南京条约的影响。
典型错误及分析1
1.本题的设问具有精确的时间要求,较多的考生对清朝领事裁判权的丧失时间存在知识缺陷,错误地表述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南京条约》中,而时间上的错误表述有1840、1942、1873……
2.历史概括能力弱,不能正确地依据材料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如完全摘抄试题提供的材料。
3.对题意设问的含义不清晰,要求回答的是领事裁判权丧失所造成的影响,而许多考生却宽泛地回答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如有考生回答“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启了侵略中国的征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了破坏,开始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属国”。
历史的时间是相对年代绝对正确,绝对年代相对正确。一定要看清问题,按要求回答,本问许多考生往往将南京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的危害影响内容答成是领事裁判权的影响。
回答本题第二问,读好材料是关键。材料的前半部分是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结果的信息所在,后半部分是《九国公约》实质的来源,难的是如何能联想到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的这个知识点。
典型错误及分析2
1.材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提供的材料中有关信息的筛选能力不强,概括不出材料中可回答的论据。如有同学回答“巴黎和会列强将山东转交日本,损害中国利益,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舞台;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传入。结果中国与各国签订条约,山东主权回归中国,日本保留一些在山东的特殊权益。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矛盾。”
2.许多考生在审题中不明白具体题干指向。
3.知识掌握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本知识框架建构中没有梳理出中国、列强的各自线索,因此回答本问时显得逻辑混乱。如有同学回答“背景:一战结束,《四国条约》《五国条约》的签订,工业革命结束。结果: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实质:美国在大陆实行机会均等,打破日本独占中国局面,为自己争取殖民地,增强实力。”
其实本小问设问清楚明确,要求回答的内容不可有含糊其辞的表述。
38题第三、第四小问的设问提供的材料是一段整理缩编过的内容,阅读时要注意时间跨度,首先要明确该材料的主题是什么,从前后内容判断出是有关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怎样抓住“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一着眼点,然后定位是涉及有关解决香港问题的要求,这样就能做好本题。而第四小问的回答则要从全部材料中去考虑主题的归纳提炼。
典型错误及分析3
1.审题问题,题意要求回答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和主张,而考生较多犯的错误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的外交方针和主张的内容不清楚,因此造成将不是题意要求的外交方针和主张混为一谈。例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共处外交方针,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例2:“因为港澳台作为殖民地,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所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主张只有一个中国原则。”
2.相当一部分考生只从我国的一国两制政策的角度去回答本题。例1:“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影响: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使中国结束了外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开创了香港澳门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促进了祖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
3.一部分考生没有对应地回答题意要求的这些方针和主张的影响,反映出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没有进行细致的知识整理。例1:“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影响: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有利于我国着手恢复经济;迎来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例2:“起初建立新国际外交关系,按平等原则,后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主张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影响: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秩序稳定,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国际关系,各国紧密相联,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4.回答本问的主题这一问中,主要的错误在于考生对本题的命制立意不明,因此提炼主题时出现宽泛、空洞的回答。如回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及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在答本小问时要注意理清新中国外交政策,特别是要理清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主张在不同的时期前后的顺序,要明确不同方针和主张对应的相关的影响,切不可混为一谈。
第39题:精准审题 破解难点考查重点及解答要领
考查侧重点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世界各地。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本题的立意是从政治思想文明促进近代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中外历史的串联中思考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阐释和评价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在于对试题提供的材料阅读的理解上,必须读懂材料的题意,然后思考“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所指的对象。由于本小问洛克的思想主张问得非常明确,要注意的是后半问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的含义,要求考生除了从材料中概括出主张内容外,还须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出这些主张产生的历史影响,这是回答的难点。
典型错误及分析1
1.本题中的零分比例相当高,说明考生对题意所问的历史知识没有掌握,特别是对这一时期的主题历史线索复习中没有作一个知识梳理。例如“伟大的人”的错误答案五花八门:伯里克利、达尔文、罗斯福、左宗堂、西塞罗、普罗塔格拉、康德、孟德斯鸠、苏格拉底、克伦威尔……
2.考生审题没有弄明白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本问中要求回答:牛顿及成就意义、洛克的主张及影响,较多的考生在答题时将意义与作用、影响与作用混为一谈。
如“主张: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意义: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3.考生对设问提供的材料的理解和归纳能力薄弱。如“主张: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命题者将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中的《专制下的启蒙》内容与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中的《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因此明确题意要求是关键。细致审看题意回答要求,本小问最容易出错的是人物主要贡献与评价、人物内容与不同历史事件影响混为一谈。
解答第二问首先要读通提供的材料内容的意思,特别要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关键词,判断“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当明白是要求回答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时,再认真思考是从其主要内容、特点、作用、联邦制权力结构哪一个角度去答。本小问后一个问题要注意的是时间区间,一般指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有关“发明与创造”特指美国。
典型错误及分析2
1.材料阅读和收集信息能力薄弱。如有考生回答“那一代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充分运用启蒙运动中的三权分立及君主立宪制,进行殖民与开辟新大陆,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考生对本问的理解存在偏差:许多考生将此题答成1787年宪法内容理解。如“怎样实现: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运用了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对人民负责且由选举产生,总统任命大法官,国会监督总统,也可以弹劾总统。”
3.而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除了史实不知的问题外,很多考生审题不当,一没注意对时间限定的要求,二没确定对地区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在题意规定要求内回答的错误。如“发明与创造: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埃尼阿克,使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发明了原子弹与氢弹。”
4.对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时的历史背景的内容不熟悉,考生没有搭建有关的知识框架,因此无法回答出美国1787年宪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他们继承启蒙思想,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的胜利,主持制宪会议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
在回答本问时必须避免从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的背景或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或1787年宪法产生的过程的角度去作答。而有关美国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最容易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与创造混为一谈,因此答题时务必注意这一点。
第三问的开放性设问体现对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列出两个观点供考生选择,意在引导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因此回答本小问时必须选择一个观点,然后根据史实作出论证,这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典型题。
典型错误及分析3
1.没有认真阅读题意要求,造成答非所问现象,没有选择观点并说明理由。如主客观因素说。当时我国民主革命热情高涨,大批文人的思想复苏,当时我国经济落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主阶级力量壮大,“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国人已感觉到自己的落后,需要壮大和发展改变。
2.基本史实掌握不扎实,题意理解偏差,从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回答。如“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是学习西方,西方的思想文化大量传入,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也是宣传西方的马列主义,宣传苏联的社会主义。”
3.观点与论点不符合,答题逻辑混乱。如“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早期我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把机遇一次又一次地放走,晚清后,国人意识到‘师夷’的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破了专制和伦常之网罗,开启了西学之门。从《临时约法》的讨论中得到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张扬,然后北洋军阀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人的反击掀开了新文化运动。”
从考生的回答中暴露的问题,意味着对课堂教学思考与改变的开始。对比试题来思考我们的教学,并将思考落实到今后的教学行动中,这比试题本身的价值要大。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专家精讲2016年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