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mengxiang
2014-10-31
2012年高三上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带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
一、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说:“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个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铜像,他有一张瘦削的脸,脸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还有41个大小不一的青铜铜像,其中有一些还戴着黄金面具。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根据这份考古报告,学者可以做怎样的合理推测?
A.证明夏朝文明曾经存在 B. 宗教仪式始于周朝后期
C.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性 D. 铜像制作技术较商周高
2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由于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前后雅典政治腐败,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完全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26.《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请问此一时期黄河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27.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请问孙权要吕蒙读什么书?
A.《诗》、《书》、《易》、《礼》、《春秋》,这些基础典籍,属于学者必读
B.《孙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培养见识与能力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D.《周易》、《老子》、《庄子》,了解这些最近风行一时的学说思想
28. 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对美国、中国的贸易情况,以下何者叙述最为恰当?
A.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B.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C.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鸦片卖至中国
D. 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棉花卖至中国
29.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
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
C.1860年的南京 D.1900年的广州
30.有学者称:东欧国家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如同一个人不能“分两次跨越同一条鸿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却呈现“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的奇迹,“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是指中国
A.苏东改革失败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直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C.将调整生产关系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步
D.先试点后推广、先农村后城市渐进式进行
31.“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这最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特征?
A.希腊罗马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32.英国思想家洛克(JohmLocke)认为,政府权威的正当性是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下列哪项叙述与洛克这项主张的意涵最为接近?
A.民意机关的代表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 B.统治者透过选举获得人民完全的授权
C.政府的决策必须经由公民投票决定 D.政府组织的分工应配合被治者的需求
33.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舞台,成为的主力军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34.1935年,墨索里尼出兵占领衣索匹亚,消息立刻传遍意大利,当时民众最可能通过哪一个媒体,实时获得此一讯息?
A.广播 B.报纸 C.网络 D.电视
35.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40.(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学术讲演
材料二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
(2)根据材料二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840年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和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独特性”各指什么?(10分)
(3)在“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结合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9分)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实充分;③论述透彻;④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⑤不少于150字)
41.(12分)
标签:高考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