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兰州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编辑:

2015-10-29

1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18.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 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19.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 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20.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

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21. 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22.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3.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24.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25.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

C.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26.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学法律专业的课程对各国家的根本大法大多以“国家法”作为教学的名称,而1954年后则都一律改为“宪法”。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法律教育模式的影响                B .中 国法律教育理念的成熟

C .新中国法制建设发展的影响              D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

27.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A.美苏的直接对抗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冷战格局的扩展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28.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29.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 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全面反映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30.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个时代中(    )

A.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B.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的事务           D.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8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8分)

32.(15分)“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 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 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 “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 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

请回答:

(1)古代华夏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可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这一结论。(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4分)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7分)

33.(10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0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34. (7分) 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7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