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专题练习精选

编辑:sx_gaohm

2016-05-13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考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专题练习,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

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非待所有会员轮流讲毕之后,一人不能讲二回。一人所讲,不能过五分钟之久。……如有言过其时者,主座当起立敲案或摇铃,且曰:“言者之时间已过”,以止之。

——孙中山

材料二 过几天,先生(孙中山)动身经欧返国。临行时把一本《罗伯特议事规则》交给我,要我与麻哥(刘成禺)把它译出来,并说中国人开会发言,无秩序,无方法。这本书将来会有用的。

——蒋梦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认为开会时会长和会员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根据上述规则,孙中山是怎样理解民主的?

(2)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分析孙中山为何要人翻译《罗伯特议事规则》。

答案 (1)规则:会长要维持会场的秩序,应该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会员要协助会长维持会议秩序,要保持文明的举止,会议要依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会员要尊重他人发言的权利。

理解: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议论自由。

(2)孙中山希望推动中国的民主共和事业的发展,深入宣传民权思想,但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的压迫,没有民主开会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在会议中行使自己的权利。

2.(2014•大庆质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除了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外,其他社会差别,一概不能成立。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第十三条  为了军事力量的维持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公众的捐税是必不可少的;捐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均衡分布。

——摘编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1793年吉伦特派执政时期代表下层群众利益的无套裤汉指出:“是的,贵族、王党、温和派阴谋家时你们说这意味着企图侵害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难道他们不知道只有实际需要才能构成财产的基础吗?”“请规定财产的最高限额,同一个人不能拥有多于这样一种最高限额,任何人不能拥有超过一定数量犁耕种所需之土地,同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作坊或小铺。”

——摘编自索布尔《法国革命1789—1799》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法国大革命期间平等观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平等观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变化:大革命初期提出权利平等,法律平等,政治平等,纳税平等,吉伦特派执政时期发展为经济平等,有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要求。

(2)原因:下层群众投身革命(不同政治派别的革命要求);国内外历史背景的变化;具体革命形势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反对等级制度的需要。

3.(2014•开封模拟)【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一切真正的民主制之下,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凡是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例如军事职务,就应该由选举来充任;而抽签则适用于只需要有健全的理智、公正与廉洁就够了的地方,例如审判职务。……国家的扩大给予了公共权威的受托者更多的诱惑和滥用权力的办法;所以政府越是有力量来约束人民,则主权者这方面也就越应该有力量来约束政府。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没有考试,虽有奇才之士,具飞天的本领,我们亦无法可以晓得,正不知天下埋没了多少人才呢!因为没有考试的缘故,一班并不懂得政治的人,他也想去做官,弄得乌烟瘴气,人民怨恨。……”“五权宪法犹如一部大机器,直接民权又是机器的制扣。”“人民有了直接民权的选举权,尤必有罢官权,选之在民,罢之亦在民。”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的观点。如何理解“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的说法。

(2)据材料二,孙中山在官员选拔和制约方式上有何新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

答案 (1)方式:专业技术职务由选举产生,非专业职务由抽签产生。

理解:担任行政职务要求专门才能、公正与廉洁。权力为人民行使,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2)新主张: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人民有权罢免官员。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4.(2014•宝鸡质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32年6月,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将一部分“衰败选区”的议席,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会议改革法案。该法案废除了上次改革保留的“衰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将其分配给新兴城市。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别增加1个议席,伦敦增加4个议席,另有9个中等城市各获得1个议席。

1884年,自由党为了在农村争夺选票,缓和农村居民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进行了第三次国会选举改革,颁布了“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农村中年缴房租10英镑以上者均有选举权。

——摘编自《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三次议会改革发生的共同根源,并综合分析三次改革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 (1)共同根源: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积极影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了优势;使更多公民取得选举权,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

认识:美国公民的选举权长期受到限制;美国的选举制度日趋完善;民主权利的完善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等。

5.(2014•昆明模拟)【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38年3—4月,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对民族主义作了阐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关于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主义于抗日战争期间能充分发挥其精神与力量,则此精神与力量,为今日抵御外侮之要素,亦即他日复兴民族之基础也。

——摘编自荣宁《略论国共两党抗战

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1938年4月1日,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更明确规定:一、“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三、“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就民族成长的历史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数宗族融合而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即为各宗族共同的命运的记录。此共同之记录,构成了各宗族融合为中华民族,更由中华民族,为共御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国国家悠久的历史。”

——摘编自邹丽慧《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政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政策的影响。

答案 (1)内涵:在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下团结各族人民;联合世界上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民族共同抗日;同族同源论,强调中华民族的同一性。

(2)影响: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全民族力量抗战;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

6.(2014•西安模拟)【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2014年3月18日晚,台湾约两百名学生与民众在台湾“立法院”大楼前抗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及审查程序,并突破警力封锁,冲入“立法院”大楼,占据会场。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说:“在一个国家,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材料三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其《政治论》中说:“国家状态的目的不外乎生活的和平与安全。由此可见,凡是生活和睦、治安良好的国家就是最好的国家。”“凡是在理性指导下生活的人,我便称他为完全自由的人。”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力求所有的人都和谐统一,使所有人的心灵与身体都好像是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一样,人人都团结一致,尽可能努力去保持他们的存在,人人都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

(1)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孟德斯鸠和斯宾诺莎的主要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一中台湾学生和民众的行为。

答案 (1)孟德斯鸠的观点:自由不等于胡作非为。斯宾诺莎的观点:自由需要理性的指导;追求公共福利是最有价值的事;维持生活的和平与安全是好国家的标志;民主政体最优论,思想自由,行动守法。

(2)评价:民众有依法表达诉求的权利;强行冲入,非法占据会场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抗议者的要求不一定能代表大多数民众的意见。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专题练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2016年高考历史文化遗产考点专题测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中外战争史考点专题测试题(含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