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04
21.下列关于《大西洋宪章》的评述,正确的是
A.苏德战争爆发后,由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发表
B.中心内容是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C.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
D.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开辟第二战场是德黑兰会议的决定,成立联合国是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华盛顿26国宣言的发表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因此B、C、D均是错误的说法。
22.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成功的根源是
A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 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
C 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稳定 D 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国家干预经济,减少了私人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性,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从而更好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3.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 B.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 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23. 【答案】A
【解析】 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统治以后,热月党人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结束过时的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统治秩序,巩固革命成果。这是考生必须明确的。题干材料中称呼等变化正体现了上述观点,比较选项,B局限经济内容,CD易于排除,答案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第25题13分。第26题14分.共计39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也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移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故阁臣无不惴惴俱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6分)
24.(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2分)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2分)
(2)明朝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2分)
(3)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2分)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作用;(2分)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心中的绝对权威。(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奏道:“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戊戌奏稿》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各派别政治主张的共同内容。(3分)
(2)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是不断发展的。根据上述材料所提供的三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观点概括指出这一过程。(6分)
(3)简要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25.(1)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分)
(2)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陈独秀不仅提出民主、人权,还提倡科学。(6分)
(3)①封建势力的日益腐朽与反动;②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③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④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影响的扩大,资产阶级在斗争中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7.有的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请结合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状况评价上述观点。
27.上述观点是站不脚的。(1分)理由:①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在江南、广东少数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②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妇织”,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国内外市场条件不具备;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资金不足。③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④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如果答出早期雇佣工人和早期的资本家尚未完成形成阶级也可以)(12分)评价:夸大占很少数的先进经济因素;用局部先进地区、行业、部门来代替全国;用片面的、非主流的情况,掩盖了整体的、主流的情况。(2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得2分)
28.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线之一。所谓现代化,主要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哪些探索?其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如何?(5分)
(2)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8分)
28. (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大机器生产,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从而把中国带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潮流。(3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促进中国工业化上起了积极作用。(2分)
(2)戊戌变法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宪制,(2分)虽然失败了,但它是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2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颁布了“主权在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2分)
29.近代史上的美国和现代史上德国都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分裂,概括美德分裂的主要原因。(4分)说明林肯为维护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德国最后走向统一的方式和实现统一的原因,(8分)并谈谈你的认识。(2分)
29:(1)主要原因:美国是南北两种不 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国内矛盾激化的结果:德国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矛盾引起的,是国际矛盾激化的结果。(4分) (2)首先试图和解、妥协:陷入困境后,采取了一些顺应民意的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坚持平叛,通过军事斗争打败南方,实现统一。(4分)
(3)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政治方式实现了统一。原因:东德社会制度剧变,西德实力强大,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心愿;苏联放弃对东德的控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德实行和平演变战略。(4分)
(4)认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统一,不论采取军事手段还是政治手段都是必要的,可行的。(2分)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就介绍到这里了,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历史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