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模拟题

湖北省(武汉市)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

编辑:

2012-05-09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①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②,以为国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②绪余:此处指轻微之物。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役:被……役使

B.使人以币先焉 币:礼物

C.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完:使……完好

D.其亏弥甚者也 弥:遍布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3分)

①耳目鼻口不得擅行②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③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④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⑤全生为上⑥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屑一顾。

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

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3分)

(2)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3分)

(3)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后之学者,见秦有焚书之令,则曰诗书至秦一炬,而扫地无余。此与耳食何异?愚以为书之亡在楚汉之兴沛公与项羽相继入关之时也夫小人之为不善未必其一出而祸天下惟坐视其坏而莫为之所其终乃一坏而不可救。是故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

(选自清代刘大櫆《焚书辨》)

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

(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2)

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5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论语》)

(2)怒而飞。(庄子《逍遥游》)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

(4)人生亦有命。(鲍照《拟行路难》)

(5)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8)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