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模拟题

2015高考语文复习模拟题

编辑:sx_haody

2015-04-20

以下是2015高考语文复习模拟题,其中包含古代诗歌阅读典型例题,希望大家做好练习!

一、(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第(1)小题,可先参看标题和注释,梳理词作的内容,最后依题作答。这首词的大意是:还记得当年在金銮殿一起及第,在繁华的首都春风得意。到如今年事已高,官职微小,流落天涯,十年歧路,白白辜负曲江之花。听说阆山和阆苑相通,楼高却看不见你的家。一片孤城中,寒气逼人,夕阳西下,离愁难说尽,红树远远的连着晚霞。本题要求概括出“丰富”的情感,这就说明不止一处。“记得”“如今”句说明重逢,“薄宦”说明仕途不顺,注释告诉读者有送别之情。重逢之喜、仕途之悲、离别之愁三个方面的情感,每答对一个给1分。解答第(2)小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飘逸”的风格。飘逸就是飘洒闲逸的意境和情致。体现在诗歌里,应该是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的方法。 前一句由阆山想到天上仙境,后一句联想到未来。时空转换,挥洒自如,灵动飘逸。  参考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飘逸,挥洒自如。

二、(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达了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之情;后两句中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中原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三、(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1)问的是诗歌意象的内涵。“兰”“蕙”“菊”三个意象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高中阶段的古诗中(比如屈原的、陶渊明的)多次出现。根据注释,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的诗句,撷取“滋兰”“树蕙”“秋菊”等意象,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情操。抓住此要点,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就不难了。题(2)体现了江西命题回归教材的特色。考查典故的出处和表达的情思,首先要熟悉这两个典故。“听我楚狂声”典出《论语•微子》(《先秦诸子选读》),说的是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词人运用这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是表达出词人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人教版必修5),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不慕荣利,因而发出“富贵非吾愿”之辞。这里词人化用此典故,表明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只要弄懂典故出处和原意,就容易答出此题。  参考答案:(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四、(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2015高考语文复习模拟题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语文模拟题栏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