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mengxiang
2014-05-24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是高考政治学科主要考查的四种能力。但“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要具备这些能力,必须要有扎实的、考场上能够有用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不是教材知识的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而是把从教材中学习来的知识,经过迁移整合,加工制作,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实用性的新的知识联系即“知识建构”,再把它存储于脑海中,以备考场调用。这样的知识新体系才是高考考查的“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知识建构的质量和水平,影响考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和表现程度。迁移整合知识,形成知识建构,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能力,最关键的是要把握知识的精髓,领悟实质,理清联系、理解记忆。
突出对基础主干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是2006年高考各类试题的一个特点。认真分析和研究2006年各省市高考试卷的政治试题,不难发现有很多试题材料新颖、设计巧妙、观点隐蔽,突出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综合、迁移、运用等能力,现摘取几个高考试题中的易知识典例,做如下分析,希望对同学们把握知识精髓,领悟实质,理清联系、理解记忆有所裨益。
易错点1: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国家不再向农民征税
例1:(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28题) 我国从2006年起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
a.国家不再向农民征税
b.国家利用税收调节经济
c.国家利用税收组织财政收入
d.国家利用税收进行经济监督
【剖析】a为易错点。考生容易将征税的对象与纳税人(即交税的主体)混为一谈。农业税是国家依法向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农业税收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税以征收粮食为主,所以习惯上又称为"公粮"。农业税是以农业作为征税对象,而非以农民作为征税对象。农民交不交税,交什么税是以税法规定以及农民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事物上,农民进城务工,就可能交个人所得税,农民购买特定消费品就要交消费税。一句话,只要符合税法规定及农民所处的特定的经济地位,农民同样可以成为纳税人,所以a错误,不选。c明显不符合题意,舍去。b与d的取舍关键是对“调节”和“监督”内涵的理解,所谓监督经济,就是税务部门可以配合政法、工商等部门,维护财经纪律,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所以d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因此,正确答案为b。
易错点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例2:(2006年高考广东政治卷29题:不定项选择题)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剖析】d为易错点。考生容易受题干中“a市政府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治理河水污染,从而消失多年的鱼又回来了”这一信息的干扰而误选d。我们知道,意识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由于主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这样或那样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如实反映与歪曲反映的区别,因此,意识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反作用,但只有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才起促进作用,因此,d的表述是错误的,不选。材料中的分号表明材料是两层意思,过去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近年来的正确意识即科学发展观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因此,a、b、c都从不同侧面反映题意,均要选。因此,正确的答案为abc。
易错点3: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例3:(2006年高考北京文综卷34题)“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
③用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剖析】④为易错点。学生易受题干材料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信息的影响而得出“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这一结论,从而误选包含④的选项c或d,这主要是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造成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指导实践则是属于认识的根本目的所在,即认识世界只是为了改造世界。这一知识点理解难度不大,但很容易混淆,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区分那些易混知识点。此外,题干中由传统荣辱观到社会主义荣辱观,表明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故①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
易错点4: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是由矛盾的特殊性组成的。
例4:(2006年高考广东政治卷22题:单项选择题)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包括融通善变的广府文化、精美细腻的潮汕文化和乐天豪放的广东客家文化。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通过岭南文化表现出来
b.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存在于岭南文化之中
c.岭南文化存在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之中
d.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
【剖析】此题的选肢不是直接用教材知识语言表述,而是用题干材料语言间接表述教材知识,真可谓匠心独具,别出心裁。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有扎实的教材知识根底,不难做出选择。事实上,只要把选择肢中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转换为矛盾特殊性,岭南文化转换为矛盾的普遍性,再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不难选出正确答案是c。因为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所以a错,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b错。至于d选项,从一般的语意来理解是正确的,但题干是要求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显然不能讲矛盾的普遍性可以分为若干矛盾的特殊性,这样就把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因此,站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角度来讲,d是错误的,不选。
易错点5:人类能够创造自然物
例6:(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卷26题:不定项选择题)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剖析】a为易错点。考生易从题干中“人们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这一错误结论,从而误选a。造成错选的原因关键是对哲学上讲的“自然物”不理解。哲学上所讲的“自然物”是指自然界中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因此,自然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虽然可以有意识的利用自然物或改造自然物,但人们利用或改造自然物是建立在自然物本身的客观存在及其属性的基础上的,人们创造出来的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只是改变自然物存在的具体形态而已,或称人工化了的自然物,并非创造了自然物本身,因此,人工化了的自然物也具有客观性,所以a、c表述是错误的。d本身表述也不符合客观现实,是错误的,舍弃。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b。
易错点6:企业兼并的必然结果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兼并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企业规模。
例7:(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卷23题: 单选择题)2005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企业兼并是企业优胜劣汰的有效形式。这充分说明
a.市场竞争是企业兼并的核心 b.政府是企业兼并的主体
c.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兼并的必然结果 d.扩大规模是企业兼并的主要目的
【剖析】此题是对06年高考新增考点“企业的兼并与破产”这一知识点的考查。c、d都可能成为考生的易错点,因为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效益在材料中都有所体现。企业兼并是指由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固然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规模,但扩大规模不是企业兼并的主要目的,提高经济效益才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所以d项是错误的。同时,实施企业兼并,有利于实现生产的集中与优化,提高整体效益,但企业兼并未必带来提高经济效益这一必然结果,因为经济规模不等于规模经济,兼并只有在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提高经济效益这一必然结果,否则,规模的扩大不但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反,还会降低经济效益,所以c也是错误的。b也是错误的,因为企业兼并的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所以正确答案为a。
易错点7: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手段
例8:(2006年高考四川文综卷33题)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下列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手段 ③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 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高度自治的前提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剖析】a为易错点。学生易受课本“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首先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这一教材知识的影响而误选包含②的选项a或c。不可否认,国家的扶持对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起着重要作用,是重要手段,但依然不是主要手段,因为国家的扶持与发达地区的支援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只起到“输血”功能。民族地区的发展应主要依靠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增大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才是根本措施,是主要手段,同时这也能从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角度得到理解。因此,a与c不能选。④的表述也是错误的,因为民族自治地区的没有高度自治权,高度自治权是属于特别行政区的,所以d不能选。正确答案为b。
易错点8:我国民族间发展不平稳性得到消除
例8:(2006年高考上海政治卷3题)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青藏铁路的开通
①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和繁荣 ②可以巩固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
③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④消除了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剖析】④为易错点。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青藏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还比较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青藏铁路的开通有利于促进青藏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即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事实上,各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不平衡性是永远存在的,消除不平衡性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否则就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除两极分化而非差距。因此,包含④的选项均不选,正确答案为a。
标签:上海高考政治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