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2-14
9.碉楼大量出现在开平的原因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说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广东民众“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评选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条便可申报。下面是其中的两条,请结合文本,说明“开平碉楼与村落”可以根据哪一条标准提出申报。(10分)
(1)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20分)
中国游客海外形象调查
一
华裔导游王先生在华盛顿的一个华人旅行社任职,干这行已有十多年,接待了很多中国来的旅游团。他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采访时说,绝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表现是好的,但确有一些人的行为举止非常不妥,最常犯的两大“毛病”,一是到处拍照,二是大声喧哗。
美国是个非常注重私人权益的国家,很多人在自家大门上写着“私人财产,不许进入”的字样。一些不明情况的中国游客,看到人家的房子或院子很漂亮,不但私自进入观赏,还四处拍照,这当然会遭到房子主人的严厉警告。即便在公开场所,中国游客也应注意哪些设施可以拍摄和录像,哪些不可以,否则可能陷入麻烦。
一些中国游客在旅游场所以及飞机、车厢、酒店和电梯等场所大声喧哗、高声说笑的行为,显得很刺眼。王先生说,有一次,他带领中国游客参观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墓也位于其中。公墓管理机构要求游客保持安静,以表示对已故者的尊敬。但有两名中国游客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路高声说笑。
王先生认为,个别中国游客的行为固然是陋习,但更多的是出于无知。如美国公共场所的自动传输带扶手电梯,一般是站着不走动的在右边,左边则保持畅通,以便他人走动快速通过,但很多中国游客不知道这一点,喜欢并排站立,堵住通道,这在美国人看来很没有教养。
二
说起中国游客在国外不受“待见”的地方,似乎许多人都能举出一大堆: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不爱护宾馆里的公共设施,甚至自助餐时间夹带食品出餐厅等等。
法国文华旅行社副总经理李晓彤女士在谈到这些情况时却认为,中国游客确实存在一些素质问题,但不是普遍现象。总的来看,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近十年来,到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组成、旅游方式以及举止态度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中国人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可能一时难以改变。在欧洲的各种旅游项目中,“荷比卢德法五国四日游”是一条常年开设、很受欢迎的旅行线路,报团走这条线路的游客很多。就在这条线路上的一些旅馆中,早餐时间会专门划定一个区域,用中文写着:“中国游客用餐区”。这些字确实让中国人不舒服。可中国游客吃饭时说话声音总是很大,影响到同时进餐的其他顾客。这其实是生活习惯差异的一种表现,中国人一边吃饭一边和同伴旁若无人地聊天在中国司空见惯,但对于习惯了安静吃饭的西方人来说,就无法接受。
至于将自助餐食品带出餐厅的情况,李女士说,现在已经很少发生这种情况。不过,随地吐痰确实是一部分中国游客存在的陋习。如果在国外随地吐痰,肯定会招致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这种无言的批评让一些中国人脸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象,还需要中国游客整体质量的提升。
三
马来西亚华人旅游公会会长蔡伍向本报记者表示,作为最早向中国大陆开放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马来西亚并没有觉得中国游客有“另类”行为。部分中国游客素质确实有待提高,但总的来看,中国游客在当地并没有造成“文化震荡”。马来西亚的华文和英文报纸也很少报道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文明举止等。
在马来西亚,记者也很少看到专门用中文提醒游客注意文明礼仪的牌子。但也有少数出租车里有类似“不要乱扔垃圾”字样的中文提示语。
不过,蔡伍也指出,有的中国游客身着睡衣、短裤和大背心在星级酒店大厅里走来走去,这不太符合当地礼仪。从四季分明的中国来到终年一夏的马来西亚,难免会觉得热。但是马来西亚公共场所的冷气开得很足,室内外温差很大,如果游客在酒店内穿着“短打扮”常常会感冒。这不仅是礼貌,也关系到游客的健康。(摘自2006年10月08 日《国际先驱早报》)
12.为调查海外中国人的形象,本文选定哪几个地点展开了调查?调查结论是什么?(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是用序数划分层次的,请你把序数换成小标题。(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人认为中国人出境游的目的国很多,选文调查的国家缺乏代表性,因此调查结论不能令人信服。你的看法是什么?针对国人出境游的不文明行为,有人认为这只是极少数人所为,并不代表国人的整体素质,无需大惊小怪。你的看法是什么?(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十三)
1.【答案】 重点介绍了季羡林对清华的依恋,对北大的情思,以及季羡林的风格。作者对季羡林怀有敬仰之情,尤其是对他的爱国情怀,怀有无限的崇敬之意。
2.【答案】 作者要用这些原话来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作用:使文章真实可靠,具有感染力,为作者独特的解读提供依据。
3.【答案】 北大有悠久的历史,北大的学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使得怀有深沉爱国思想的季羡林如鱼得水,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因而对北大怀有不一般的情感。
4.【答案】 清华园的活力和民主科学的氛围打下了他厚实的知识基础,北大悠久的爱国传统让他有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两者就是季老的“神魂”所在,抓住清华北大的风范,就可以了解季老思想的铸炼和神髓,因此作者认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5.【答案】 “质的变化”指融进了深深的爱意;“思想”指作者对十二月党人的同情与赞美。
6.【答案】 (1)这是列维坦的心声,充分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的创作主张。
(2)突出了列维坦追求真实自然,反对机械拼凑的观点。
7.【答案】 本文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列维坦作画的过程和画作的内容。因为本文放在《列维坦画集》中,需要向读者介绍列维坦的绘画主张,所以不同于一般传记。
8.【答案】 (示例)像列维坦热爱大自然、描画大自然一样,文学家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细致地观察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如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他眷恋北平文化,热爱那里的人民和生活,所以创作了大量反映北平生活的作品。
9.【答案】 开平华侨多且生活富裕,匪患严重,加上美、加等国的排华政策迫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
10.【答案】 开平碉楼无论是外形建筑风格,还是室内的设计,都体现了广东乡村民众主动接受并吸纳西方文化的心态。
11.【答案】 (1)可以根据第①条标准提出申请。开平碉楼与村落见证了当年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吸纳西方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心态的华侨文化;记录了华侨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居住国的贡献,以及这些国家强大、进步的历史;同时还记录了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历史。
(2)可以根据第②条标准提出申请。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展示出中国当时不稳定的社会形态。开平碉楼是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乡村风味的洋式建筑,展示出乡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进程。
12.【答案】 选定美国、法国、马来西亚三个出境游目的国展开调查。调查结论:出境游绝大部分中国游客的素质是好的。但确有一小部分中国游客由于固有陋习、对出游目的国的风俗习惯不了解等原因而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了整体形象。
13.【答案】 (1)美国:到处拍照、大声喧哗 (2)法国:随地吐痰、陋习难改 (3)马来西亚:穿着睡衣、漫步酒店
14.【答案】 第一问:文章选取分别位于欧、美、亚的三个国家进行调查,因为这三国是国人出境游人数较多的三个地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
第二问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①人数不多但代表国人整体形象。所以要提高出境游国人的素质,减少并杜绝不文明行为。②人数不多并不代表国人整体形象,虽然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能心安理得,仍然要提高出境游国人的素质,减少并杜绝不文明行为。③国外国内游应该一起抓,不要搞“面子”工程。
2011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说明】 本试卷共39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正视“人肉搜索”的双重效应
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肉搜索引擎”正成一大热词。
古时江湖悬赏,各路高手追拿逃犯,此犯便被唤作“人肉”。而对于“人肉搜索引擎”,网络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几乎成了网络侦探,在巴黎抢夺金晶火炬者,众网民搜之;四川范老师震中落跑,众网民搜之;“辽宁女”哀悼日辱骂灾民,众网民搜之……一个帖子,好比寻人启事,发动万千网友,终将此人找到。于是,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可遁逃地承受众目睽睽下的评说甚至讨伐。
有人说,“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何况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也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由于网络是个隐身世界,留在网上的恶言恶行往往找不到责任人,“人肉搜索”的出现,对自认为可以胡言乱语发泄一气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最典型者莫过于“周老虎”事件,假虎照甫出江湖,便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网友质疑,许多人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有根有据的论点并互相印证,自发形成一股网络舆论,“周老虎”徒留笑柄。“人肉搜索”的出现,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老话构成了挑战。
不过,“人肉搜索”的善良初衷,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尤其是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进而不顾对方的隐私权利,将其姓名、电话、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这就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比如,最近一名网名叫“Die豹”的重庆女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地震很舒坦”的言论,并被“人肉搜索”找出其真实的相片、姓名,所以不得不休学以避压力,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新的网络暴力形式的担忧。更进一步说,“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也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而自认为真理在握的“人肉搜索”却造成“多数人的专制”,实际上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值得搜索发起人、每个参与人,以及相关论坛网站的版主等三思以自律。
“人肉搜索”从形式上讲,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如果得到正确的引领,可起扬善之功,比如锁定造谣生事的小人,也可以找寻稀有血型的匹配者……但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如何及时科学有效地加以引导,应是一个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2009年7月24日《解放日报》)
1.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对网上的恶言恶行者形成一种约束和威慑。
B.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甚至将其姓名、电话、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
C.“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这样做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
D.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人肉搜索”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
2.下列对“人肉搜索”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是一种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搜索过程。
B.是一种智能搜索,从而使得搜索不再枯燥乏味。
C.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
D.几乎成了网络侦探,能够将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
B.一方面“人肉搜索”有其善良初衷,但另一方面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会引发新的网络暴力。
C.“人肉搜索”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它对那些自以为可以在网络上胡言乱语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D.如何对“人肉搜索”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文章有删改)
4.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5.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6.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 郭建光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 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
在李欣海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
作为供职于非政府组织(NGO)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生物学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 目前,由他负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有一个饶有意味的名字:“蓝图”计划。
李欣海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强调,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鼠兔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他说,“每一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任何种群的灭绝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场灾难。”
一个常识是,人类不能独自存在。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因此,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即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项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台,并于次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第一次承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及“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中国在大会上签署了此《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加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
实际上中国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据了解,中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新增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濒危植物物种比例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 000~5 000种。
损失是巨大的。根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报告,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加强努力,采取措施,在2010年以前停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积极响应呼吁,开始采取措施降低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 “蓝图”计划应运而生。2006年,TNC与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该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政府与TNC各出资300万美元,拟协助中国官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规划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并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摘自2009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7.下列对《公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
B.首次承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D.出台伊始,所有缔约国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来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8.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
B.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C.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
D.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在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B.鼠兔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这将可能因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一场灾难。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高度的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每年剧增。
D.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00亿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2分,每小题3分)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 000~5 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遗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铖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 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0.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 )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11.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 )
A.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渚港流过。
B.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尖石,上部用纯净黄土夯筑。
C.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
D.工程浩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
12.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1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 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
C.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D.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卷(十二)
1.A A.说的是“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
2.A B.因果关系不成立。C.原文的表述是“从形式上讲,是一种……”。D.只是对作用的描述。
3.C A.只是某些人的观点。B.表述绝对化,原文的意思是“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可能会引发新的网络暴力。D.原文中看不出“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4.A A.对“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5.D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本质区别”的说法不正确,从文中的表述看,应是“晏婴以……本质区别”;B.孔子提出的两个结论性的观点不带有明确的目的关系;C.章太炎认为,两者在危害程度上是不同的。
6.B 原文是说“‘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7.D D项和原文信息不符,原文说“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这表明之前大多数国家尚未行动起来。
8.B B项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的原因。
9.B A项原文的表述“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仅是一种假设;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表述主要原因问题;D项属于以偏赅全,文中说“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10.D “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原文无表述,属无中生有。
11.B 此题要求选择的是“最”能体现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综合比较来看,B项“最”能体现。
12.B 原文说是“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把或然说成必然。
13.C A项原文是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且是“同时代中国”最大的。B项“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舜禹时代的早期,即“良渚文化时期”。D项因果倒置。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是文字出现的基础。
高考语文阅读类第一轮复习练习题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高考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标签:山西高考语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