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6-14
4.A-F志愿报名人数:这一项2014年以前叫一专业报名数(或第一志愿一专业报名数)。表格第一行的“A-F志愿报名人数”实际上就是第一志愿(A-F志愿)填报该校的考生总数,不包括本批次录取之前已经被上批次其他学校录取的报考考生人数。表格其他各行的“A-F志愿报名人数”实际上就是第一志愿(A-F)填报该校并且第一专业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人数。这项指标反映的是高校/专业受到考生青睐的程度,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程度。
5.一专业上线数:这一项是指“A-F志愿报名人数”中分数达到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人数。表格第一行的“其中一专业上线数”实际上就是分数达到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第一志愿(A-F志愿)考生总数。这项指标反映的是高校/专业受到上线考生青睐的程度。与A-F志愿报名人数相比,这个指标排除了上面提到的“反常规思维”、“恶作剧”填报的影响。是更加“货真价实”的衡量“热门”的指标。
6.实际录取人数:指被学校/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大于计划招生人数,说明学校/专业扩招了;实际录取人数等于计划招生人数,说明学校/专业刚好完成招生计划;实际录取人数小于计划招生人数,说明学校/专业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个指标是判断学校/专业当年是否“大小年”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7.A-F志愿录取人数:这一项在往年叫做“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在2014年以前数据是指的在录取人数中录取的第一志愿报考该校/该专业的考生人数(对于2014年的数据就是指的按平行志愿组中的第一志愿中A或B的录取考生总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大于一志愿录取人数,说明该校/该专业第一志愿没有招满,招收了非第一志愿考生;录取人数等于第一志愿录取人数,说明该校/该专业一志愿全部招满,没有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这个指标是考生家长判断一所大学/专业是否招收非一志愿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在一些参加了降分征集志愿的二本、三本学校的一志愿录取人数落在了分数控制线以下的分数档。这说明各类征集志愿填报的第一顺序学校的考生也属于一志愿录取人数。对于2015年的数据由于本科一、二、三批次实行完全平行志愿,不存在非第一志愿考生了。A-F志愿录取人数就等于实际录取人数了。未来是否还需要这项指标值得探讨。
8.一专业录取数:这一项往年叫做“第一志愿一专业录取数”。录取的第一志愿(A-F志愿)报考该校并且第一专业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人数。一专业录取人数越接近一志愿(A-F志愿)录取人数,说明考生的第一专业满足程度越高。表格第一行的“一专业录取数”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学校第一志愿(A-F志愿)考生的一专业满足程度;具体到各个专业的“一专业录取数”越越接近一志愿(A-F志愿)录取人数,说明该专业主要录取第一专业考生即可完成招生计划,非第一专业考生填报该专业录取可能性小。这项指标对考生填报专业安排顺序有参考价值。
9.分数段分布:将高校/专业录取的考生人数填入每10分一档的分数段中。可以看到高校/专业录取的最高录取分数段、最低录取分数段和最密集录取分数段(录取考生最多的分数段,平均分常常落在这里)。通过考生落入不同的录取分数段,可以大体判断考生被高校/专业录取的把握程度。在2014年以前尚未实行考后大平行,落入最低录取分数段的考生一般是刚能跨入学校的门槛,基本上没有选择专业的余地;落入最密集录取分数段的考生一般可以说有把握进入这所大学,并有一定的专业选择余地;落入最高录取分数段的考生,基本上是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专业。
从2015年的数据看,高校录取的扁平化非常明显。不少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段与最密集录取分数段重合。这就是说多数考生都是在各个高校的门槛分数段录取的,低分竞争专业,专业的可选择性变差。
10.线下录取:在一些高校的录取数据中,会发现在批次控制线以下分布着一部分考生,这就是“降分征集志愿”录取的考生。当一所高校在正常批次录取后(包括2014年以前的一志愿和二志愿)没有完成招生计划,高招办会将剩余计划汇总公布进行“征集志愿”,所有尚未被录取的线上考生都可以填报征集志愿获得更多录取机会。这种线上征集志愿之后如果还有较多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高招办会根据情况“降分征集志愿”,使得低于批次控制线10-20分范围的考生有机会报考并被录取。这些被录取的线下考生就分布在批次控制线下的分数档中。
这些数据对于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填报志愿学校的选择和排序很有用。可以掌握这样的原则:(1)参加线上征集志愿的考生如果选择往年有降分征集志愿的学校放在第五顺序保底,可以增加录取机会。(2)参加降分征集志愿的考生在选择学校和排序时候,将每年都参加降分征集志愿的学校向后排列;将偶尔参加降分征集志愿的学校往前排列;将往年降分征集被第一志愿录取比例较多的向前排列,将往年降分征集后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向前排列,将往年降分征集后仍然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向后排列保底(三向前一向后原则)。
标签:填报志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