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文综 > 高考文综试题

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试题

编辑:sx_mengxiang

2017-11-16

一.选择题(共44分)

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 (  )。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2.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2011年11月3~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两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下图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测控网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北京时间11月14日20:00,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此时,区时为4:00的测控点为 (  )。

A.奥塞盖尔 B.远望六号 C.阿尔坎特拉 D.凯尔盖朗

4.两次交会对接期间,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及移动方向分别是 (  )。

A.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南移

C.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北移

5.两次交会对接期间 (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全球各地白昼逐渐变短

C.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北半球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6~8题。

6.1月,图中A地盛行 (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7.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8.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

A.A地高温多雨 B.正值1月份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B地寒冷干燥

读“某地天气系统图”,完成9~10题。

9.该天气系统是 (  )。

A.南半球气旋 B.北半球气旋 C.北半球反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处为暖锋 B.M处雨后气温上升 C.N处为冷锋 D.N处出现连续性降水

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完成第11题。

经纬度

位置 1月平均

气温(℃) 7月平均

气温(℃) 年降水量(mm) 多年平均暴

雨日数(天)

33°N,98°E -12.8 8.7 561.4 <0.2

11.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植被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36.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分〉

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

(1).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4分)

(2).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10分〉

(3).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分析其原因。(6分)

37、(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材质优良,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海岸红杉适合生长的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目前,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现在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引种海岸红杉,有的地区已初具规模。图7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图8为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梳头图。

(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4分)

(2)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8分)

(3)对照阿克塔的气候特征,评价杭州海岸红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4)指出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后的开发利用方向。(8分)

38.(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9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9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4分)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6分)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答案

1-5:BABCC 6-10:DDBBD 11: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等值线含义的理解,云量越大,表示该地的日照时数越少,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阴雨天越多。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数值在50~52之间,乙地在64~66之间,即乙地平均云量大于甲地,故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乙地,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丙地数值在46~48之间,则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丁地等值线较丙地密集,故云量空间变化应大于丙地。故B正确。第2题,乙地等值线向较低处弯曲,表明乙地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比两侧大。该处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为西南季风的通道,因而云雨量比两侧多,故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答案 1.B 2.A

解析 第3题,北京时间20时时,西八区为4时,从图中可知,远望六号位于西八区。第4题,11月3~14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第5题,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各地白昼不断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答案 3.B 4.C 5.C

解析 第6题,根据海陆轮廓判断,A位于中国东部,1月盛行西北季风。第7题,B地为南亚季风区,夏季西南风来自热带印度洋地区,高温湿润;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势力强盛;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影响时间长,易产生洪涝灾害。第8题,C地为澳大利亚西北沿海地区,当地盛行西北季风时为1月。

答案 6.D 7.D 8.B

解析 第9题,空气呈逆时针辐合运动,为北半球的气旋。第10题,N处受暖锋影响,会出现连续性降水;M处为冷锋,冷锋过后气温降低。

答案 9.B 10.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经纬度信息,并调动区域地图知识,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应是地形。

答案 11.C

36.答案:

1. 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任答两点即可)(4分)

2. 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培育优良牧种;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畜产品远销国外。(10分)

3. 地处西风带,西南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6分)

37.答案:

(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4分)

(2)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8分)

(3)有利条件:夏季降水较多。

不利条件: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6分)

(4)提供工业原料;发展旅游;开发科学研究;改善环境。(8分)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读图,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东部是山地,西部是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2)读图7,根据图中分布状况,原生海岸红杉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3)读图8分析,根据图中气温、降水资料,杭州夏季降水较多,有利于海岸红杉的生长。阿克塔气温变化小,气候温和。杭州是季风气候,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不太适合海岸红杉生长。

(4)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可以提供工业原料。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适宜发展旅游业。可以用来开发科学研究。可以改善环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区域生物生长的条件,引种我国的开发利用方向。

38.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4分)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6分)

【解析】(1)注意本题设问是洪水发生的气候条件,所以本题分析原因是主要抓住什么月份降水多即可。

(2)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考点定位】洪灾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12.下图是中国移动4G标识。通过4G手机可以实现视频通话、宽带上网、观看手机电视等。手机新功能带来生活和娱乐方式新变化。这说明

A.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B.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C.新的消费热点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D.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13.根据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安排,经与北京,山西,黑龙江,江苏,福建,宁夏,青海省(区市)人民政府协商,财政部决定代理发行2012年地方政府债券(四期)。本期债券票面年利率为3.02%。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影响的传递关系的是(     )

A政府发行债券―→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地方经济平稳运行

B政府发行债券―→居民储蓄急剧下降―→银行对企业贷款减少―→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C政府发行债券―→市场资金急剧减少―→企业生产资金减少―→地方经济发展滞缓

D政府发行债券―→居民大量购买债券―→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

14.中国人民银行从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次央行降息贷款基准利率下调,重点在于要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央行此举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物价水平下降,消费需求扩大 B.储蓄收益减少,银行利润增长

C.企业成本增加,优化要素投入 D.国内需求扩大,促进市场繁荣

15.从今年至2017年,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扩大,其年应纳税所得额的上限从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此次税收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是

①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②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首选

③消费需求大幅度释放 ④更多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2013年下半年某市各类经济成分在本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中的贡献率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

A.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该市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C.该市的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D.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7.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适当时候要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而且要逐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这有利于

A.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B.让人民在分享改革的红利中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C.增加居民收入,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D.使社会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提高效率的基础上

18.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不考虑其他因素,能够准确反映粮食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变动的图形是( )

19.2010年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大力培育家庭服务业市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业,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这有利于:

①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的调整和结构升级 ②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③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④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服务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世界货物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已从1989年的22.3%提高到1999年的27.4%。有人预测,到2050年,世界贸易将占全球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这表明

①世界分工越来越细 ②各国都立足于外向型经济

③各国的经济结构趋同 ④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A.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1.依据下表,正确的推断是

GDP增速 2014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及幅度

2013 2014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7% 7.4% 4.1%(58332亿元) 7.3%(271392亿元) 8.1%(306739亿元)

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的比重为48.2%,比上年同期提高l.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创24年来最低。

①我国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发展质量提高 ②我国宏观政策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

③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 ④转变发展方式,必然导致增速的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该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它首次明确环境监察部门的法律地位,将对环境污染企业予以停建罚款、查封扣押、按日计罚、停业关闭,同时还将对企业法人予以行政拘留并追究刑事责任。修订新《环境保护法》的经济学依据是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B.全面促进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C.国家宏观调控要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 D.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3.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反响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

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③构建区域经济优势,实现主导世界市场的目的

④平衡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40.材料一:近年来,关于“空城”、“鬼城”的报道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C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坚持调结构,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避免了“空城”现象:一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着力推进人的城镇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二突出节约集约,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质量和效益;三突出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四突出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五突出改革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市推进城镇化是如何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避免“空城”现象的。(10分)

材料二.(8分)“十年磨一剑”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A)于2015年2月25日完成全部文本的草签,这将对中韩及东亚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中韩自贸区一旦建成,预计对中国GDP增长将贡献1-2个百分点。中国向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同时,在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继续保持优势。而韩国在电气、音像设备、光学、照相、医疗设备、汽车及其零附件等方面占据优势,将给中国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2)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韩自贸区建成后,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8分)

材料三:伴随城市改造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走上了快速“翻新”的发展道路。城市“翻新”的过程中,政府要努力做好拆迁户的安置工作,通过实施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货币化安置,努力保证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在拆迁腾出的土地上,政府要通过财政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布局优化,创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新格局。

(3)结合材料,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政府财政在城市“翻新”中的作用。(9分)

41.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材料一:2010—2013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材料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M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优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持市场化为导向引领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引导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和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M省所采取的措施的依据。(12分)

材料三:12月1日,哈大高铁作为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迎来了周岁生日。以前单程要花费十多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高铁开通后就实现了“早上在长春喝茶,中午在沈阳逛街,晚上在大连看海。”事实说明高铁是一条快捷、安全、环保、价廉的旅游之路,正因为如此才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材料四:哈大高铁便捷而价格合理,使汽车客运受到极大影响,2013年12月,大连到沈阳的长途客车章程标价降至100元。而在哈尔滨,航空也在看高铁的眼色,哈大间航空票价折后300元左右。就是在这样的博弈中,高铁、客运、航空彼此间相互牵制,而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

结合材料三和四,运用经济生活中关于价格变动的影响和消费的有关知识,分析消费者青睐高铁出游的原因。(9分)

高三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2.B【解析】上述材料体现了生产决定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的方式,答案B正确;材料强调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而不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故排除选项AC;材料中是带来了生活和娱乐方式的新变化,而没有体现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故选项D排除。本题答案选B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3.A【解析】在政府发行债券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和市场资金会有波动,但不会出现急剧变化,故排除BC。政府发行债券,居民不一定大量购买债券,故排除D。政府发行债券,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增加,政府掌握的资金多,宏观调控能力就强,就能够保证经济平稳运行,故A入选。考点:本题考查宏观调控

14.D【解析】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等,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拉动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故D符合题意。降低利率不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A排除。降低利率不一定会导致银行利润增长,B排除。降低利率有利于企业成本降低,C排除。考点:利率变动的影响

15.D【解析】国家对小微企业减免税收,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的经营负担,激发小微企业的活力,刺激经济发展,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但不是首选。③夸大了其意义,排除。考点:征税与纳税

16.B【解析】社会主义经济仅指公有制经济,A排除;在该市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是公有制经济,C排除;在该市GDP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故D排除。故选B。考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7.B【解析】材料描述了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这是再分配环节更加注重公平的体现,有利于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B符合题意;这不是初次分配环节的举措,A不符合题意;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初次分配环节增加居民各种合法收入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完善社会保障,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体现,而不是提高效率的体现,D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B。

18.D本题考查的是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与商品的需求量是反相关。排除A B;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小,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大。粮食属于生活必需品,排除C;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 本题考查供给弹性、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9.D【解析】本题考查非公有制经济的知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满足人民的多样的服务需求,②④正确;①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和材料无关;③错误,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选D。

20.C【解析】上述材料主要阐述的是贸易全球化现象,故题肢①④符合题意;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如果各国经济结构趋同,世界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会下降,故排除;题肢②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经济全球化

21.A【解析】依据2014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及幅度的变化情况,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增速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发展质量提高,2013年和2014年GDP增速都在7.5%左右,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创24年来最低,这说明我国宏观政策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所以①②符合题意;GDP增速下降不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故③错误;④中的“必然”是错误的。答案选择A。

考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B【解析】修订新《环境保护法》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故选项B 正确。选项A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宏观调控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健全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市场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故排除。故答案选B。考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3.A【解析】题肢③说法错误,错在了“主导”,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错在了“平衡”二字上。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故题肢①②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正确。

40.(1)(10分)①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让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以人为本,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2分)

②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节约集约,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注重“四化”同步。(2分)

③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2分)

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突出城乡统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2分)

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改革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正确处理相关关系。(2分)

(2)(8分)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分)

②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分),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2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调整产品结构(2分),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其他可作替换,最高6分)

③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2分)

④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2分)

(3)(9分)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政府在“翻新”过程中,通过实施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货币化安置,保证了群众利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分)

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分)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布局优化,创建经济新格局,有利于当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3分)

41.(1)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每点1分,4分)经济结构改善,发展方式转变。

(2)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利于规范的市场秩序;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有利于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

③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引导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④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主导作用),完善人才体制机制有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每点3分)

(3).(9分)①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高铁价格合理是吸引消费者选择高铁出行的重要原因。

②消费者受求实心理的影响,讲究实惠,正是由于高铁旅游快捷、安全、环保和价廉,才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正由于高铁旅游快捷、安全、和价廉,才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高铁与汽车、高铁与航空互为替代品,哈大高铁价格合理,使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消费者对汽车和航空的需求量则相应减少。

廉江一中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1.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2.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3“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4.《全球通史》说:“工业革命还影响了科学革命,并转而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不过,应该强调的是,在……大部分时间中,这种影响几乎只是朝着一个方向——从工业到科学的方向进行。”这种影响方向的逆转导致了( )

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巩固 B.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的出现

C.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公司制生产组织形式的确立

5.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6.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观念: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繁。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8.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为完成“一五”计划 B.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9.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建立大同世界,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同时他提出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就曾受到其影响,能体现在哪项措施中: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0、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新政

①注重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③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11.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12.美国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办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人受益。据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大力发展私有经济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减少国家福利的支出 D.完善国家的福利制度

13.(20分)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美国罗斯幅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

14.(14分)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 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8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6分)

15.(18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材料二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材料二中的“饥荒”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2分)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的?(4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1949—1960年开启的农业“新篇章”。(6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

廉江一中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1.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D

【解析】读懂材料即可作答

2.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答案】C

【解析】分地,成家,按户交税。

3“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要注意理解材料中对产业革命的实质的表述。根据材料“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说明其对“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是自由市场制度的确立形成了自由竞争,D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产业革命的实质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说明其对实质的认识不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A项错误;据材料“产业革命的实质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说明其对实质的认识不是经济结构的变动, B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故选:D。

4.《全球通史》说:“工业革命还影响了科学革命,并转而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不过,应该强调的是,在……大部分时间中,这种影响几乎只是朝着一个方向——从工业到科学的方向进行。”这种影响方向的逆转导致了( )

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巩固 B.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的出现

C.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公司制生产组织形式的确立

【答案】D【解析】“从工业到科学的方向进行”的逆转也就是从科学到工业的方向进行,科学革命对工业化起决定性作用,应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垄断组织产生,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5.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点】M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其目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

【思路点拨】高考复习中应注意:(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2)突出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认识当前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必要性。

6.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知识点】L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

【答案解析】C 解析:火车、轮船、汽车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反映出工业文明的影响;“赶”说明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而是结果,与题干不符。

【思路点拨】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近代科技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7.《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观念: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繁。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知识点】L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答案】C解析: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以上都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此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此题应选C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社会习俗以及变迁原因的正确理解

8.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为完成“一五”计划 B.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B解析:材料曲线图中显示1960年-1963年城市化进程呈现下降趋势,此时中国正实行经济调整八字方针,故B项符合题意;A是属于第一阶段;农业合作化时间是1953-1957年,故C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时间是1984年,故D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标解读的正确理解

9.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建立大同世界,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同时他提出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就曾受到其影响,能体现在哪项措施中: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化

【答案】D 解析: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可知毛泽东受其影响在中国推行大公有制运动,即人民公社化运动,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康有为的公共理想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10、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新政

①注重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③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知识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社会保障法》”“《财产税法》”主要体现了罗斯福新政中“建立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等内容,②④正确。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

11.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知识点】M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二战后才确立,排除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并非扩展原因,排除B;C显然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说明美国经济与其余资本主义经济的联系紧密。

【思路点拨】在2015年高考复习中应注意: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突出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认识当前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必要性。

12.美国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办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人受益。据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大力发展私有经济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减少国家福利的支出 D.完善国家的福利制度

【知识点】M3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案】C 解析:从“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可以看出,里根主张减少日益泛滥的社会福利开支。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13.(20分)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 美国罗斯幅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

【答案】答案:

(1)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快。(4分,答对4点即可)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放宽对华经济侵略。(6分)

(2)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2分)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4分)

(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分)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14.(14分)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 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8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6分)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参考答案:

⑴原因:①世界市场扩大(或答世界贸易扩大、全球化起步也可), 英国成为殖民帝国(或殖民扩张),可以掠夺和消费世界各地商品;(2分)

②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2分)

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社会相对稳定。(2分)

④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或人文精神发展);(2分)

⑤商业宣传。(2分)(答出任意4点给满分8分)

⑵关系:材料二是出现危机的原因;材料三是克服危机的办法。(2分)

观点:不形成悖论(不冲突,不矛盾)。(2分)

理由:材料二反映了过度消费会为经济发展埋下危机,材料三则是提倡用合理(必要)的消费来促进经济正常发展。(2分)

15.(18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材料二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材料二中的“饥荒”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2分)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的?(4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1949—1960年开启的农业“新篇章”。(6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

答案:

(1)事件:1929—1933年经济危机。(2分)

解决:调整农业生产(或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减少农产品过剩。(任答其中2点,4分)

(2)新篇章: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高度集中的农业经营模式。(6分)

作用:解放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6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