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27
(第二节 正确使用虚词)
【知识梳理】
一、虚词
1.副词
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的词。
语法特点:①能作状语,一般不能作定语;②大多数不能单独回答问题;③副词有关联作用,成对的副词相呼应,跟介词相呼应,跟连词相呼应;④不能修饰名词。
2.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词。
语法特点:①不能独立成句,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只能组成介宾短语;②不能重叠;③不能加助词“着、了、过”和表示趋向的动词“来、上、下”等。
3.连词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语法特点:①只有连接作用;②不起修饰、限制作用;③不作句子成分;④连接句子时常成对使用,不能更换。
4.助词
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的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分为:①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②时态助词(着、了、过);③语气助词(呢、吗、啊、罢了)。
语法特点:①不作句子成分:②没有实在意义;③除“所”外,都念轻声。
5.叹词
表示感叹或者呼唤应答声音的词,它分:表示悲伤、痛苦的;表示愤怒、鄙视的(哼、呸);表示惊讶的(唉呀、咦):表示呼唤的(喂);表示应答的(嗯);表示喜悦的(哈哈)。
语法特点:①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②有的单独的—个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③有些叹词的汉字写法不固定,例如:“啊”因为音变,又可写成“呀”“哪”“哇”等。
6.拟声词
用语音摹拟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①可单独成句;②有时可作句子成分。
二、试题特点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全用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有下列特点:
1.注重常用虚词的使用
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词是更常用的。
2.注重近义虚词之间微细差别的比较
一些常用虚词之间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如“再”和“又”、“进而”、“从而”等,高考的试题往往注重这些差别的比较,以求准确使用。
三、虚词运用错误有以下几种:
1.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指成对合用的关联词语被改换,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
2.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该用关联词语而没有,或该成对使用却只用了一个,造成分句间的关系不清楚,意思也不明确。
3.错用关联词语。根据句意,本来该用关联词语甲的,却用了关联词语乙,造成关联词与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4.滥用关联词语。不必用而滥用,造成句子啰嗦,甚至不能准确表达语意。
5.关联词语位置不对。某些关联词语的位置如果摆得不对,便会使句子不顺畅,意思不清楚。
6.滥用介词。这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考点再现】
例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________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征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_______项式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________,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A.由于 甚至 所以 B.只是 也许 可见
C.如果 甚至 而且 D.虽然 也许 然而
【答案】:C
【解析】:根据语境,整个句子是一个假设关系,排除ABD。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 ,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国家的脊梁、群众的楷模,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 。
(2)“六部委”联合开展环保专项 行动,要求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环保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 。
(3)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 我承认它很有价值, 我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A.典型/典范 整治/整顿 虽然/但是 B.典范/典型 整理/整改 虽然/不过
C.典型/典范 整治/整改 并且/不过 D.典范/典型 整理/整顿 并且/但是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_________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大型盆景可以用来_________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3)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_______给人以繁华之感,_______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应付 营造 即使/也 B.应对 创造 即使/也
C.应付 创造 尽管/但 D.应对 营造 尽管/但
【答案】:D
【解析】:“应付”敷衍了事,将就,一般做贬义;“应对”是积极面对的意思;(1)选“应对”。(2)“营造”经营建筑,“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里只是装点,没有出新的东西,选“营造”。(3)“尽管/但”表示下文反接上文,“即使/也”表示让步假设。
例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岫岩古称大宁镇,其采玉的历史可以 到汉代以前。
②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 。
③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 ,汉字不以标音为主,因此,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
④校园流行语,各个时期都有,各类学校又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 。
A.回溯 步子 但是 场所B.上溯 步伐 但是 场合
C.回溯 步子 因为 场所D.上溯 步伐 因为 场合
【答案】:B
【解析】(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回溯:回忆;根据词义,排除A、C,步伐:是书面语/步子:是口语;从③看,上下文构成转折关系;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场所:活动的处所),综上所述,宜选B项。
例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养成了习惯,才是____________的、自觉的行为,道德建设才会见到实效。
②该校在培养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方面有着_________特点和____________优势。
③在评价标准上,____________要看数字,_________不能只看数字,要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
A、稳固 明显/鲜明 虽然/但是 B、稳固 鲜明/明显 既/又
C、稳定 明显/鲜明 虽然/但是 D、稳定 鲜明/明显 既/又
【答案】:D
【解析】 稳定:稳固安定;没有变动 稳固:安稳而巩固 鲜明: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 明显: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 “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既……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就句○3来看不应该是转折关系。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D
例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勇敢者在钱塘潮涌之际,与潮搏击, 出人的活力和勇气。
② “五一”黄金周期间,十多万游客来到杨柳青 这里的民俗艺术。
③ 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 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A. 展示 观赏 即使/也 B. 展现 参观 即使/也
C. 展现 观赏 尽管/但 D. 展示 参观 尽管/但
例8.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______,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②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______。
③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______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______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A.申述 食言 但/而 B.申述 失言 不过/也
C.申诉 失言 但/而 D.申诉 食言 不过/也
【答案】:A
【解析】:(1)申述,详细说明;申诉,试纸当事人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的要求;由语境看出,这里是说律师向法庭详细说明案件真相,因此,选“申述”。(2)食言,指不履行诺言;失言,是指说错了话。这里是说讲信用,对做出的许诺要履行,因此,选“食言”。(3)“但”“不过”都表示转折,“不过”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而这里如果用“不过”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应选“但是/而”。
例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答案】:C。
【解析】一再,再三,都指一次又一次;但前者侧重于“反复”之意,而后者着重于“重复”某项动作等。多少,可指不定的数量;稍微,表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常常,一般指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且相隔时间不久;往往,表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例10、 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①句中“加快”为谓语,“发展”为其宾语,“经济”是“发展”的定语,去掉“的”字,句子意思和结构都不受影响。句②后半部分中“存在”是主语,如果无“的”,则“它们存在”构成主谓关系,这一分句将没有主语部分,结构就不完整。③句中“你”与“钱袋”是修饰关系,去掉“的”不影响句意的明确表达。④中去掉“的”字,句子不通。
11.(2009辽宁卷)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① 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 ② 不是首都, ③ 在这里曾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万面曾经产生过重太影响。 ④ 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 ⑤ ,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答案】①对于,○2虽然,③但是,④还,⑤总之。
【解析】关联词、虚词的选择,考查的是句意、语义的把握。要点是整体把握文段。(每答对一处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考查虚词理解、运用)
12.(2009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考点定位】本题以发生在国内或国外的热点新闻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语境及词语的意义,在解题时应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
13.(2009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 。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 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国事 况且 荣誉
【答案】C
【解析】几个选项考查的都是常用且易混淆词语。“国事”指“国家的重大事务”,比如:进行国事访问;“国是”指国家的大计方针,含庄重色彩,比如:共商国是。“况且”是连词,“况且”有“而且”“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比如:上海地方那么大,~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何况”也是连词,强调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前后都呈现明显的对比或者衬托关系,比如: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名誉”指社会上流行的评价,多用于书面语;一定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是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运用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解答这类题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每组实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词义差别;②结合具体语境。
14.(2009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
【答案】C
【解析】解释是分析说明的意思,是针对于某一个概念或现象本身而言。而解读强调的是理解者的某种观点和看法。偶尔:也写成“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然”相对。妄自尊大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是从主题自身的角度来看。
【考点定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典例分析】
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 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 ,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A.由于 甚至 所以 B.只是 也许 可见
C.如果 甚至 而且 D.虽然 也许 然而
【答案】C
【解析】它考查的是关联词的使用与搭配。从语境来看,“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与后面“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含有进一层的意思,前后关系为递进关系,因此排除“也许”,选用“甚至”,据此可排除B、D两项。从整体语境来看,这段话是说“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后面对这种优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的两个优点不能构成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所以”一词。据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答案】D
【解析】D选项中的“应邀”的含义是“接受邀请”,接受邀请的前提是被邀请,这是暗含的语意,“被”用在此处,语义重复。A选项中的“或”用在此处表选择。B选项中的“就”在此处表示强调。C选项中的“与”同后面的“中国”组成介宾短语作“成员国”的定语,在此处,“与”必不可少,如果删除,就犯了缺少介词的语病。这种题型有时放在“辨析和修改病句”中考查。
4、下列各句横线处,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 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B
【解析】“的”是助词,用在定语的后面,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是一般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本题要求考生找出“必须加‘的’字的一组”句子,应该比较容易回答,关键是看考生有没有相应的语感。①句中“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作介词“为了”的宾语,“的”字可加可不加,因为上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没有用到“的”字,所以这一句不加“的”字,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这样A、D两项就可以被排除。(2)句中“它们”作“存在”的定语,表领属关系。“它们”指代上文的“28颗行星”,“存在”前必须加“的”字,才能作下文“是……的”的主语,这样,C项中没有②,又可以被排除。③句中“你钱袋立即充盈”作动词“使”的宾语,不能加“的”字,因为下文“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的隐含主语仍是“你”,而不是“你的钱袋”,如果加了“的”字,表意反而不明确了。④句中“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则必须加“的”字,因为“是”的宾语是“障碍”,“欧亚高手取胜”是主谓短语作“障碍”的定语,不加“的”字,表意就不明确了。
5.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十八般武艺,样样舞弄一回而样样不精, 专心练就一手(是短短的匕首)硬功夫,可以在战场上派用处,致敌死命。读书同练武一样, 也是为了致用, 多读而不精,不如专心致志弄懂一本书、一个道理而能用于实践。
A.如果 不如 哪怕 那么
B.如果 不如 即使 因此
C.与其 宁可 哪怕 因此
D.与其 宁可 即使 那么
【答案】C
【解析】 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表示假设关系的AB。第四个空前后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 我却知道,有不少人, 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去建构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为他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A.也许 但是 而且 因此 B.如果 而 甚至 因而
C.如果 但是 而且 因此 D.也许 而 甚至 因而
【答案】D
【解析】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第二个空前后是转折关系,用“但是”表示转折语气偏重,选“而”更符合语言习惯,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三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选“甚至”更符合语感,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常常把科学技术的发展 看成是少数科技工作者活动的结果,这是不正确的, 是不全面的。科学技术的繁荣 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定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
A.不仅 而且 固然 但是 B.仅仅 至少 既 但
C.仅仅 至少 固然 但是 D.不仅 甚至 虽然 但
【答案】C
【解析】第一、二个空之间不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第三个空与第四个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项。
8. 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 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 技术差距,同时 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教育差距, 两者之间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A.不但 或 更 并且 B.既 和 更 因为
C.既 和 又 并且 D.不但 或 又 因为
【答案】C
【解析】C(“既”与下面的“同时”相照应,表示并列,“和”表示两者并列连接,“或”表选择;“又”表同样,“更”表程度进一步;“并且”表示上文并列)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 ,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②为积极应对禽流感疫情,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 家禽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
③一座占地面积 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 专家论证,预计4月初破土动工。
A.艰涩 支持 相当于/经过
B.艰涩 扶持 约为/通过
C.艰深 扶持 相当于/通过
D.艰深 支持 约为/经过
【答案】:C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外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 中国遇难者身份。
②这件事情盘根错节,个中 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③这些反映三十年代天津风貌的老照片,是他历尽艰苦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 到的。
A.核实 委屈 收集
B.核实 委曲 搜集
C.核定 委曲 收集
D.核定 委屈 搜集
【答案】:B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前外交官约瑟夫说,一些有关伊拉克核武器的情报被 ,从而达到了夸大伊拉克威胁的目的。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 ,亟须加以规范。
③各国文化以分流和相互联合的方式共存,在全球化之下本土文化不可能消亡, 可能衍生出新质文化。
A.曲解 权利 而且
B.曲解 权限 反而
C.误解 权限 而且
D.误解 权利 反而
【答案】:B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长久以来,露天早点摊卫生差、质量差、影响环境等问题一直 着这里的居民。
②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比较 ,但我们应该牢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导。
③ 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传播以空前的速度,几乎无时空阻隔地迅速扩散。
A.干扰 优越 由于
B.干扰 优裕 因为
C.困扰 优裕 由于
D.困扰 优越 因为
【答案】:C
13、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夜读的 是那么富有情趣,那么亲切温馨,怪不得前辈文人们念念不忘。
②前不久,社会上 着一则假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内部提前透露了新版500元人民币的图案。
③如果看到什么专业赚钱就开什么专业, 吸引家长、学生的“投资趋向”,这就失去了高校办学的本质职能和社会责任。
A.滋味 流传 借以 B.况味 留传 以便
C.况味 流传 借以 D.滋味 留传 以便
【答案】:C
(第三节 正确使用成语)
【考纲解读】2009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
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①结构上的稳定性。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意做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但是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或“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②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剧本”。
熟语的考查以辨析语境中使用正误为主,是高考词语考查的重头戏。抢占这一“制高点”,关键是要掌握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
(1)望文生义
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例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文不加点”应指作文一挥而就,不加修改成文,例句显然将它理解成了“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2)色彩不当
是由于不能辨识表义相近的成语的褒贬色彩而引起的。例如:“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些刚烈。”“始作俑者”是指首开某种恶劣风气的人,或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属于贬义词,例句显然未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3)用错对象
由于未弄清成语的特定含义、适用范围而引起的。例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当然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4)轻重不当
由于不能理解词义相近的成语表义程度的轻重而引起的。例如:“你这真是高瞻远瞩啊,开学就提前准备好了,因此这次考试取得了班上前三名的好成绩。”“高瞻远瞩”语义太重,应用“先见之明”。
【知识梳理】
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古代寓言故事凝缩成的。这类成语和寓言一样,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常带有劝解或者讽刺的意味。如: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螳臂当车、鹬蚌相争、与虎谋皮、杞人忧天等。
2、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凝缩而成。这类成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如:卧薪尝胆、毛遂自荐、风声鹤唳、三顾茅庐、完璧归赵、请君入瓮等。
3、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习用为成语。这类成语,有的是作品中的原话,有的则是经过加工,经过简缩而成的。如:一鼓作气、舍生取义、知己知彼、庞然大物、扑朔迷离、诲人不倦等
4、来自群众的口头语。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成语仍会不断出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如:三长两短、十拿九稳、人山人海、有气无力、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等。
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 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 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 "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副"是"相称、符合"的意思,与"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实"就不是成语。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下面谈谈成语结构活用的情况。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如果由于变动万分而改变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3. 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 “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在理解愿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例1.和盘托出:愿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例2.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四)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例:"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这两个成语只有开头的一个字不同。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而"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如:"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是恰当的,如果用"骇人听闻"就不确切。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例:"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这两个成语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的意思,而"前功尽?quot;这个成语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为什么白费。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如"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松动,否则,功亏一篑,实在可惜。""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几次的顿挫,••••••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
3.褒、贬色彩不同的。例:"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如:"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如:"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这是褒义的。
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复习时应加以防范。“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
(五)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表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1)老练而自负的人,(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3)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考点再现】
1、【2008年高考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 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 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答案】C(误用对象)
【解析】A.轻描淡写,原指用浅淡的颜色描画;今多指说话、作文时将某些事情轻轻带过。
B.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C.焕然冰释,焕然:流散的样子, 冰释:冰块消融。《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用“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D.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或独立另做。
标签: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