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05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 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4分)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题型:考查鉴赏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 _________,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
(2)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白露横江,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答案】(1)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风掣红旗冻不翻 去时雪满天山路。21世纪教育网
(2) 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解析】初高中兼顾,注意正确书写名句。
【考点定位】名句名篇默写。
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1世纪教育网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21世纪教育网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 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题型】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I)(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 (2)(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重 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家和文学家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归纳要素,还要结合文意分析。答案要点在第8、9段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概括要点。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六、(15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8.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划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都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客”。①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但是,凡说起他,②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戏,后来还成了有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藏: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得不亦乐乎。③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签:高考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