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5-08-28
小说阅读在高考中不是很常见,但为了保证考生全面复习,特为考生整理了中国小说欣赏专题检测试卷,希望考生可以掌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英雄的舞蹈
路 翎
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地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它总共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天黑下来的时候,一只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张小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同时斜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望着街上的摊子上的、阴雨里的凄迷的灯光。他看见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了,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地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同时他觉得手脚发冷,“不好!”他想。忽然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
“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
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大火和参天的古树。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跟着来的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他吸引了几对紧张的视线了,这使他陶醉起来,并觉得自己已经从那个失望,那些可怕的印象得到了解放——他愤怒、欢笑而发狂,和这个失望做着殊死的搏斗,而胜利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来,以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但这神圣的瞬间迅速地消逝,突然间可怜的张小赖语无伦次了。
“不是吹的话,要是生在几百年前,我还不是一个吕布!”
他说,站在高台上,举着手,“兄弟我有一手魔法,不是吹的话,”他拼命地,愤怒地叫,“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于是他耸起肩膀,鼓起嘴来,弯着腰,向空中拼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
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了,于是茶馆里就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
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
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地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棍。忽然地觉得他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
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阵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是突然地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1.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答案 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或“地点”)、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精神氛围”),引出小说主人公张小赖,为下文张小赖说书致死作铺垫。
2.文中画线句,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
答案 酒馆老板摇摆着走出去的神态,显示出他对张小赖的不屑,这进一步刺激了张小赖的发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张小赖的疯和死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发疯说明他对世俗文化的抗争、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死说明他的悲剧命运,以及具有世俗吸引力的新的文化潮流尽管含有糟粕,仍不可抵御。
4.试探究题目中的“英雄”在小说中的多重含义。(6分)
答:
答案 张小赖扮演的各种英雄人物,对英雄崇拜的一种传统旧文化,与世俗文化(或“新潮文化”)作斗争的说书艺人张小赖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捉 贼
张爱国
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有一晚送草回来,我睡觉做梦,竟梦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大片一大片的,蓬蓬勃勃,青翠碧绿……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3年第1期,有改动)
5.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 开头写大雪与极寒,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为下文矮婶偷草做铺垫。
6.文中画线的句子“脸紧紧地贴着稻草”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4分)
答:
答案 做贼被捉后的害怕心理,无颜面对失主的羞愧心理。
7.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4分)
答:
答案 正直(在雪天里捉贼除害),勤劳(天天劳作),机智(故作没有看清偷草人),善良(帮助弱者)。
8.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达出了“我”及家人对矮婶的美好祝愿,希望她早日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的生活,写出了“我”与家人的善良;深化主题,展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对如春草般茂盛爱心的歌颂。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18分)
杏园宽门
宽门的父母迁来的时候,月亮沟还是一个荒凉的、人烟稀少的小山沟。父母老来得子,遂为其取名宽门,希望他能来开拓家门。
宽门的父母懂些医道,经常上山采药,外出行医。宽门的医术自幼就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年的宽门除了耕种自己的几亩山地之外,闲下来的时候就替人行医。他的房前屋后植满了各色各样的草药。山里人生活苦焦,无钱看病,所以登门向他求医的人就络绎不绝。某个娃娃胳臂不慎脱了臼,经他手一捏便好,孩子顿时转哭为笑。某人拉肚子拉得垮了架,他就用醋煎个蛋给患者一吃,拉肚便立刻停住。他自己研习,并配制了奇奇怪怪的药方,这些药方能治愈各种疾病:头痛、发烧、肚子痛、烧伤、烫伤、眼疾、牙痛、疥疮、冻疮等等。凡用他配制的药治过的病大都药到病除。
据说他还有一样降妖的本领呢。一次邻乡的一位妇女中了邪,说是被妖气缠了身,面无人色,卧床数月不起,已经病入膏肓。宽门被请去为妇人诊治。宽门在病人房前的门脑上钉了个桃木桩,嘴里咕哩咕嘟了几句,然后猛然一声断喝,一掌击在患者的肩头上,邪气当即就被驱散,那位妇女第二天竟能下地走路了。
宽门给人看病是不收费用的;他也从不去别人家里吃饭。“酒肉那些东西都是些秽物。”他经常那样说。
宽门珍惜粮食,生活节俭,从不肯轻易浪费一颗粮食。走在路上碰见一穗麦子或几粒豆子什么的,他都要弯腰从地上一一捡起来;他说粮食是老天爷赐给人类的宝物,不能糟蹋。因此他每次吃饭后,还把锅底那些铲不下的锅巴用水泡泡,第二顿煮在饭里继续吃。他的这种节俭方法一时间成了沟里的美谈,月亮沟里的人很早就开始效仿他。
宽门是个光棍汉子,许多经他治愈后的小辈们都争着要拜他为干爹。一天宽门把小辈们招来对他们说:“从今天起,你们每人在月亮沟里至少栽一棵杏树,谁栽的杏树先开花结果,我便先认谁做干儿子、干女儿。”
人常说:桃三年,杏四年,枣树当年能赚钱。杏树要长四年方可开花结果。但这些甘心做干儿女的孩子们却有足够的耐心来养护他们的杏树。结果宽门干儿女的数量急骤地增多起来,杏树也在月亮沟铺天盖地地蔓延开去。
一个杏花纷飞的春季,成群结队的蜜蜂把整个月亮沟唱出团团醉意。宽门带着几个干儿子在杏林里采药,一时兴趣盎然,讲了许多话。他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叫你们栽杏树吗?”孩子们瞅着宽门的眼睛,脸上一派茫然。宽门用手捋了一下花白的胡须说:“杏树的叶子释放一种气味,这种气味可以防治痨疾,因此长年居住在杏林中的人是不会得肺痨的;经常吃杏、杏仁,不会患痨疾,还能延年益寿。”
由于宽门的执着倡导,月亮沟家家户户都栽起了杏树,成了远近闻名的“杏花村”。说来也奇怪,居住在杏花村的人果然没有一个死于痨疾。
可是,福星寿星似的宽门,最终还是死了。
八十四岁上那年夏季,正是麦黄杏熟的季节。人们开始为宽门收割麦田。麦子搬进院子却找不到主人,人们忽然意识到已有好几天不曾见过宽门了;老人去了哪里,没有一点消息,只知道前几天宽门曾让一个干儿子去集镇买回了一口大瓮。还给他留了句话:人要活得清静、死得干净才好。
宽门失踪了。于是人们开始四处搜寻。村里人在宽门后院的坡根处发现了一个洞,就一股脑儿拥进去,果然见洞中有一口大瓮。大瓮里宽门双目微闭,盘脚搭手,像佛门里打坐一样呈结痂状端坐其中,似乎刚刚睡去。原来宽门早已长逝。
沟里人揣度宽门的心事,放弃了厚葬的初衷,干脆就势用土把瓮一拥,并移来一块巨石塞住洞口。
现在杏花沟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农业区。当观光的人们走进最大的杏园深处时,往往都能目睹到那块天然巨石,上书“杏园宽门”四个大字。
9.小说为什么以“杏园宽门”为题?(4分)
答:
答案 (1)小说的主人公是杏园的“宽门”;(2)月亮沟的人们在宽门墓前的巨石上书写了“杏园宽门”,表明人们对宽门深深的怀念;(3)“杏园宽门”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人们只有像宽门种植杏林那样,少一点物质欲求,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走进社会发展的宽阔大门。
10.“一个杏花纷飞的春季,成群结队的蜜蜂把整个月亮沟唱出团团醉意。”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赏析。(4分)
答:
答案 此句运用比拟手法,描写了月亮沟自然环境的变化。作者赋予蜜蜂人的心理,它们陶醉在杏林的美好春光中,歌唱心中的快乐。作者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快乐生活的主题。
11.小说中的“宽门”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具体分析。(4分)
答:
答案 宽门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农民。他医术高明,能够治疗各种疾病;他生活节俭,不浪费粮食,也不吃荤腥的食物;他乐于助人,无欲无求,给同乡的人看病从不收取费用,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月亮沟的面貌;他见识深远,知道人不应该有太多的物质欲望,人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
12.儒、道、佛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三种传统,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探究小说对其中两种传统的表现。(6分)
答:
答案 (1)小说通过塑造宽门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儒家仁爱担当的精神。儒家要求每一个人都关爱他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宽门自己没有家庭,但他关爱每一个人。他免费为他人治病,鼓励乡亲种植杏树,既改变了家乡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也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2)小说通过塑造宽门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道家亲近自然的思想。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宽门利用自然的中草药给乡亲治病,通过改善自然环境来改变乡亲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最后自己也融入自然之中。
(3)小说通过塑造宽门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佛教无欲无求的学说。佛教认为人只有放弃自己的欲求才能够摆脱生命的束缚。宽门没有家庭,没有对财富的追求,没有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还用自己的行动来缓解世人的苦难,这些都是佛教精神的体现。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8分)
熬 鹰
吴万夫
①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到孙铺镇杏山时,更显莽莽苍苍,树木葱茏,林深叶茂,遮天蔽日,雉鸡寻觅,鹞鹰盘桓,兔走狐奔,更给古老神秘的杏山衬托无限生机。仓爷是生活在杏山脚下的一个老猎户,也是方圆百里唯一的熬鹰能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仓爷的腿脚已不再灵便了,打猎是肯定不行了,提一杆猎枪,为追撵一只兔子或是狐狸,穿梭在丛林里疾走如飞,已是遥远的事情了,成为他永久的回忆。
②仓爷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家里熬鹰。熬鹰是一件颇为苦累的活计,几天几夜,人与鹰就那么对峙着,不吃不喝,谁也不眠,直至一方最终败下阵来,才宣告熬鹰的结束。一场活儿下来,开始还桀骜不驯、斗志昂扬的鹰,这会儿羽毛凌乱,蔫头耷脑;熬鹰的人,也眼布血丝,形容憔悴,走路不稳,踉踉跄跄,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若大病了一场。可以说,熬鹰,完全拼的是心劲,是一种精神的较量。
③仓爷七十三岁这年,在杏山上又逮住了一只鹰。这只鹰,个头虽不大,但野性十足,自仓爷逮住它的一刻起,就没有消停过,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左冲右突,扑腾挣扎,试图逃离笼子的束缚。仓爷递给它水和羊肉,它睬都不睬,扇着翅膀,带起很大的风,将仓爷手中的碟子都打翻在地。几天过去了,这只鹰的野性丝毫无减,仓爷伸手探进笼子,想摸摸它的羽毛,猛不防被它铁钩一样尖利的喙,拉下一道深深的口子,顿时血流如注,流血不止。仓爷在心里说,自己真正碰上了强劲的对手啦!
④熬鹰是从这天夜晚开始的。仓爷用一条铁链子,将鹰拴在一根悬挂的横梁上,横梁摇摇晃晃,鹰就在上面不断地来回扑腾。仓爷说,横梁晃动,让鹰在上面不停地运动,这样可以锻炼掉身上多余的脂肪,更利于以后捕猎。熬鹰就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⑤仓爷手持一根棍子,守候在鹰的面前,人与鹰,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对峙。熬鹰的日子里,是不给鹰任何吃食的,包括一滴水的饮用;仓爷也是不吃不喝,一直陪着鹰熬下来。熬鹰,就是磨掉鹰的野性,让一只桀骜不驯的鹰,最终对人服服帖帖,俯首称臣,随时听从人的召唤和役使。熬鹰的日子是非常艰难而漫长的,仓爷守候在鹰的跟前,时刻观察鹰的一切。那鹰,精力充沛,斗志昂扬,没有丝毫就范的意思。它的双爪紧紧抓住来回晃悠的横梁,用铁钩一样尖利的喙,不断啄击腿上的铁链子,每啄击一下,喙与链子都会发出金属的撞击声,异常刺耳。鹰似乎已意识到,它的自由,是与这根铁链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啄断腿上的链子,才能重回蓝天,自由翱翔。鹰意识到这一点,就执著地啄击着,每啄击一下,都像啄击在仓爷的心上,让他担心鹰随时都会啄断链子,摆脱束缚,一冲九霄。仓爷还看到,由于不断啄击,力度太大,血已从鹰的嘴和鼻孔里流出,结成了黑色的痂,但鹰仍没有停止的意思。那鹰,原以为自己是蓝天上最强大的主宰者,没想到,它的强大在人面前变得那么渺小,微乎其微,根本敌不过一根小小的链子的束缚。
⑥鹰在横梁上,便停止了无谓的挣扎,开始拿眼睛审视屋里的一切,扫视了一圈,最终将眼睛停留在仓爷的脸上。如豆一样金黄色的鹰眼里,闪烁着深深的仇意,隐隐还有一丝迷茫。仓爷感到,鹰的眼睛在与他碰撞的瞬间,似乎要啄透他的五脏六腑,洞穿他的一切。熬鹰几十年了,仓爷从没有发现有哪只鹰是这么用眼神看人的,这让仓爷的身子不由震颤了一下。仓爷感到自己明显地胆怯了,仿佛做了亏心事似的,赶紧勾下了头。仓爷在心里想到,是自己老了吗?不!即使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自己也要坚持把这只鹰熬下来。仓爷自从逮住这只鹰后,就喜欢上了它,他决定熬完这只鹰后,就“金盆洗手”,不干了,给自己的熬鹰生涯圆满地画上句号。他不相信,自己熬了几十年的鹰,如今却要败在最后一只鹰面前!
⑦仓爷在心里很快调整了一下自己,又勇敢地迎上鹰的目光,和它对视起来。仓爷和鹰,就这么一直久久地对视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鹰终于架不住仓爷的目光,困意袭来,几欲闭上眼睛。仓爷清楚,这是到了熬鹰的关键时刻。那鹰每次耷拉上眼皮,仓爷都用手中的棍子拨弄它,让它始终无法闭上眼睛。仓爷这次看到鹰的身子开始颤栗了,满眼里流露出乞怜的神色。仓爷伸手抚摸鹰的头部时,鹰不再挣扎,没有了先前的凶悍,一动不动,任凭仓爷的手,顺着它的头部滑下,一直抚摸到它的脊背,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熬鹰成功,在一阵欣喜中,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让他有一种虚脱般的感觉。正待仓爷转身欲拿羊肉喂食鹰时,他像一截朽木,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
⑧也许,七十三是个坎儿,仓爷熬败了鹰,最终没有熬过自己。那鹰,每天盘桓在仓爷的坟头,长唳着,不忍离去。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
13.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 描写大山苍莽,树木茂盛,野兽繁多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作用:(1)为仓爷和鹰提供了生长的环境和背景。
(2)突出形象,有如此雄峻的大山,才会有如此桀骜不驯的鹰和坚韧意志的仓爷。(3)引出下文仓爷驯鹰的情节。
14.小说中的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鹰是一个桀骜不驯,顽强抗争,仇视束缚自己的驯鹰人,但最终被人类驯服的形象。为了摆脱束缚,坚持抗争,表现出坚决的抗争精神,意识到人类的强大,仇视驯鹰人,最后屈服于驯鹰人的折磨而乞怜,温和柔顺。
15.什么是“熬鹰”?怎么理解标题“熬鹰”的含义?(4分)
答:
答案 熬鹰,就是人以自身的精神意志战胜鹰的精神意志,使鹰屈服于人的过程。
①熬鹰,就是磨掉鹰的野性,最终听从主人的使唤。②熬鹰也是熬人,是人和鹰的精神和意志的真正较量。③熬鹰其实是对生灵的戕害。
16.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分析评价文章中作者的观点。(6分)
答:
答案 观点:①被驯服了的鹰最终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②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生灵,恰是对生灵的破坏和戕害。评价示例: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和万物和谐相处,才不会有悲剧发生。
中国小说欣赏专题检测试卷的相关内容已经分享完毕,请考生好好利用,充实自己。
相关链接:
标签:高考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