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政策

省际之间录取不公阻碍异地高考实行

编辑:zhangll

2012-12-07

异地不许高考的铁闸已经被松动了,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底之内出台方案,这是硬性规定。关注的焦点,其实已不在于方案的有无,而是方案的差异。或早或晚,各个地方的方案总是会有的;但开放异地高考的时间安排和条件松紧,则可能大异其趣。

道理上,异地高考是一项权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禁止异地高考是维护特权,损害教育公平的进步,观念已经确立。现实看,超过2亿的跨省流动人员带来的高考“在地化”问题,正在冲击过时的管理。正是观念和现实的双重作用,使异地高考从流动人员自身的忧虑,变成整个社会认为必须正视的问题。从民间低回的声音,到舆论高昂的呼吁,再到国家明确的行动,问题一步步逼向解决。

流动人员对户籍管理的冲击,已经可谓巨大。所谓户籍改革,可以理解为消除人们与生俱来的城乡和地域规定,可以理解为实现公民获得社会服务上的基本平等,可以理解为户籍或社会服务的提供从审批制变更为登记制,也可以理解为户籍或者社会服务的提供实现“在地化”。人们在何处生活和工作,即在何处获得户籍和社会服务。参加高考,获得与当地人同样的教育机会,只是社会服务“在地化”的一个方面。仅此一项变化即已困难重重,在社会服务大部分与户籍捆绑的背景下,户籍改革将有何种艰难,可想而知。

客观地说,即使一些地方,本地户籍居民对异地高考有所保留,甚至持有激烈的态度,所争实际上已非外来人员子女是否有就地参加高考的权利,而是怎样保证本地户籍居民子女原有的升学机会。这种诉求,心情上可以理解,可能也并非完全没有理由,但哪些诉求应通过招生数量的调整予以回应,哪些只是要求延续教育上的特权,需要分辨清楚。

可以看到,生源流出较多的省份,比生源流入较多的省份,更有积极性及早推行异地高考。黑龙江、山东、江西等省比其它地方更早地公布方案,而北京、广东则基本排除了2013年接受异地高考的可能。更多的省份,因为情况复杂,相互观望,显得踌躇。看起来,这只是生源流入或流出的问题,实际上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

例如北京、上海,基础教育条件全国领先,高考升学也有更多的机会。近年数据称,北京、上海的重点高校录取比例达到了25%。当然要考虑北京、上海的高校集中程度,但即使这种集中是自然形成,也须考虑维护招生中的地域、族裔和阶层公平,何况在中国,高校布局属于国家行为,升学指标的分配也是国家行为。一个地方先布设密集的高校,又分配远超他地的录取机会,就是教育上的特权授予。时间一长,特权就能被理解为一种理所当然、一种历史传承,谁都不愿意再放弃。

广东异地高考的迟缓推行,更能代表生源流入地的困扰。广东数据称,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就读数占全国三分之一,接受义务教育的外省户籍学生达300多万人。外省籍工人为广东创造了财富,理应获得本地居民同等的教育权利,但招生数额若不能相应增加,就意味着不仅对外来工子弟不公平,对广东本省的学子也不公平。此外,广东还发布数据,表示在升学机会的分配中一向未能获得优势,第一批院校的录取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还不足6%。所以开放异地高考,不仅仅是各省的事情,还需要更高层的博弈。

山东历来是“高考移民”的重要源头,自然对开放异地高考很有把握,但也提出了应该按照学生质量分配招生比例的问题,因为山东的录取线向来居高不下。而在陕西,因为历来深受本省学生升学机会被“高考移民”占据之苦,对开放异地高考可能加剧高考移民现象忧心忡忡。

异地高考触动了现有高考利益格局,前所未有地公开了高考中的地方博弈,也前所未有地公开了不公平的教育利益分配。教育公平的原则已经确立,异地学生应当在地高考,现在是以何种方法来实现原则的问题。没有录取机会的公平,异地高考的推行将有困难的,但录取机会的重新分配也会牵涉各地利益。这场博弈的平稳推进,对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国家权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标签:高考政策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