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mengxiang
2014-05-21
一、九种设问类型
纵观近几年政治科高考的主观性试题,其设问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1.“体现型”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2.“反映型”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3.“为什么型”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4.“怎么办型”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5.“意义型”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6.“认识型”
“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7.“启示型”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8、辨析式
9、直问式
二、解题方法探究
1.“体现型”(演绎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0年高考第36题第⑴问为例加以说明。
36.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 “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
联系所学的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附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协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2.“反映型”的解题方法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1年高考第38题第(3)问②为例加以说明。
38.(3)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联系所学的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梳理、作答:
附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3.“为什么型”的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下面以2001年高考第39题第(2)问为例加以说明。
39.(2):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依据: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3分)(如能同时答出"三个代表",加2分)
意义(重要性):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分);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分)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的传统;(3分)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3分)
再如2002年高考第39题第⑸问:
39.(5):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依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附参考答案: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怎么办型”的解题方法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4)问为例加以说明。
41.(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附参考答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5.“意义型”的解题方法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41.(3)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题思路:
明确判断: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
结合知识、材料、最新精神作答:
①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农”问题等。(可答:增加农民收入)
②结合关键材料作答:“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可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可答: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结合最新精神作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附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6.“认识型”的解题方法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下面以2003年高考第38题第(2)问为例加以说明。
38.(2)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判断表态(是什么):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阐述道理(为什么):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明确做法(怎么办):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再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⑵问为例加以说明。
39.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答:(2)试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本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气象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
为什么:①重要性是: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②可能性是: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③必要性是:气象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怎么办:此题可不用回答。
附参考答案: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②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③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7.“启示型”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2年高考第38题第⑶问为例加以说明。
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类应该把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依据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附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③要按照客观规
8. 辨析式简答题的解题方法
材料所包含的观点正误混杂,尽管是简答题,但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首先,要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其次,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是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或者是观点不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后,以课本理论为依据,对每层意思进行逐一分析,对的讲理由,错的讲原因,“理由”与“原因”的分析都要做到事理交融,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例2:(2001年全国高考政治38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1)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解题思路分析:此题紧扣当前社会的新生事物——互联网,要求考生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尽管是简答题,但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两种观点尽管并非全错,但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片面看问题的观点,同时对互联网的利弊分不清主次。分析这两种观点时,显然要用到辩证法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
参考答案:(1)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该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既有利又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言弊。(2)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9 直问式简答题的解题方法
近几年这种题型尽管也以设置情景材料命题的方式出现,但一般是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包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较直接,一般只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可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或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回答即可。
例1:(2001年全国高考政治34题)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80华诞。80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问题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成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更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
解题思路分析:此题尽管以材料的形式出现,且紧扣当今“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时政热点,但设问简洁明朗,无论是时政热点还是教材都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建设,都从思想、组织和作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只要依据课本知识或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直接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在思想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2)在组织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3)在作用建设上,应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标签:高考政治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