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浙江高考 > 浙江政策大纲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或让211高校陷招生困境

编辑:sx_haody

2015-02-18

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一发布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就引发了社会热议。其中一项改革内容,就是考生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而不是此前的“学校+专业”。对此,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这一改革会有利于提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兴趣,同时也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突出专业特色优势。

在我看来,“专业+学校”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对学生、中学、高校和社会都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需慎重实施。

第一,对学生而言,这一志愿填报方式,高估了学生明晰自己专业意向和规划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实际上,在读的大学生都很难确定所选的专业是不是自己想读、能读好的。即便是在择校、选专业更为自由、自主的美国,这一情况也普遍存在。另外,按试点的选考制度推算,很多高中生会在高三集中精力,以便拿下只有一次考试机会的语文和数学,便会在高二完成选考科目。这就意味着高一就得确定大学专业和所选科目。15岁上下的高中生,人生阅历尚浅,又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及体验,如何能保证他们作出科学、理性、可持续的专业选择?

第二,中学教师难以胜任指导学生选择专业、规划人生的工作,新学校或“穷”学校更会如此。现在中国的多数高中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学习、生活经历是沿着“中学——师范大学——中学”的发展轨迹,对于非师范类大学和专业的职业发展没有切身体会,难以精准地指导中学生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如果借助中学校友来推动这一工作,又会因校友资源的强弱,加剧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两极分化;如果让教育咨询机构介入,就会出现“富裕家庭子女或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学能更好地选择专业和规划职业”的现象。

第三,因为“专业+学校”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高校会在招生专业设置、优势的冷门专业、通识教育体系等方面均出现问题,甚至是危机。

首先,各个高校,因学科基础不同,其招生专业名称差别很大,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遇到很多技术性问题。例如,有学生想学金融,假设他的意向高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结果他会发现这4所高校金融学的招生专业名称并不统一,分别是“工商管理类、经济与金融(国际班)、金融学、金融学”,他该如何填写所报专业的名称?即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这名考生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假设最后是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录取他,但人大招办可能还会陷入困惑,不知该把他录到哪个学院,因为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金融学院和中法学院均开设了金融学专业。

其次,有些“211工程”高校会因这一改革,陷入招生困境,因为这些高校是“冷门专业很强,热门专业很弱”。基于现实考虑,多数中国家长会让考生选择就业地方好、工作强度小、发展前景宽、社会地位高的专业;那些基础性专业,尽管是国家急需,但因就业面窄、发展前景差、工作条件艰苦、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也会陷入生源危机。以美国为例,冷战后,很多大学的核物理相关专业就曾面临本土生源不足的问题。

第三,这一志愿填报方式,会损害“通识教育”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进入21世纪后,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逐渐意识到“专业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任,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工科性大学都在力推“通识教育”。如果按“专业+学校”录取学生,势必会弱化重点高校的“通识教育”,可能会出现“985工程”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化”。

第四,“专业+院校”的考录制度,会限制高校的转院系、调专业政策,因而损害招生制度的公平,或是损害学生的个人利益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实行这一制度,就意味着对专业的选择先于对院校的选择,高校的提档线不再重要,一所学校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分差可能会从20分左右增加到50分以上。如果将来不分批次的改革方案落实,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分差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到那时,同一分数,可能既可以进入省属高校热门专业,也有可能进入“985工程”高校的冷门专业。如此一来,学生、高校、社会将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同意转院系、调专业,就会形成招生的漏洞,即会有低分考生以冷门专业进高校,而后通过转院系到热门专业,进而有损招生的公平;如果不同意,很多学生会在绝望中自暴自弃,随波逐流,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损害学生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浙江政策大纲栏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