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5-09-30
人口再生产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以下是第一单元人口再生产知识点,请大家学习。
生产类型
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有很多共同之处。按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出以下四个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加上战乱频繁,人口死亡率高,而且变化较大。人口出生率稳定在高水平,经常出现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的情况,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传统型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粮食供应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由于农业社会需要多生产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生产,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人口也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过渡型
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而且降幅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节育措施的出现,出生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使得同期的出生率大大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人口增长迅速。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代表性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例如亚洲的巴基斯坦。
现代型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特别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下降,趋于低水平并且逐步稳定,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人口增长趋于低增长或者零增长,有时还出现负增长现象。总体上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代表性国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欧洲的德国。
标准类型
国际人口组织研究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演变历程,发现芬兰人口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变动情况,堪称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代表性例子。
前工业化时期,芬兰人口再生产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例如1782—1790年,出生率平均高达3.8%,死亡率也高达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增长速度缓慢。
工业化开始后,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825—1830年期间,死亡率下降到2.4%,出生率仍在3.8%的水平上,结果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1.4%,人口再生产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死亡率继续降低,人口出生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910—1915年期间,人口死亡率已降到1.7%,出生率也降到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增长速度放慢。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论是人口死亡率、出生率还是自然增长率,都降到了很低水平,1970—1976年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1.0%和0.3%,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典型的“现代型”。
地区分布
从世界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崎岖的人口死亡率虽然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特点编辑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并不同步,各自具有一些特点。
发达国家或地区
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多年为负增长。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0.2%的低水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之间。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大洋洲其他国家、非洲国家是“过度型”的典型。非洲国家2005年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3.8%和2.4%,其中一些国家的出生率接近或超过5%,自然增长率接近或超过3.5%。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达2%以上,自然增长率超过2%。某些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正在或者已经进入“现代型”,例如韩国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等。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转变速度较快,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属于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
第一单元人口再生产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精品学习网希望对大家提高成绩有帮助。
相关链接
标签:高二地理知识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