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2-04
选择题二(以下每题2分)
19、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经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物’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的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20、曹丕问:“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邴原便毫不迟疑地答道:“父邪。”(《三国志卷十一》)。某学者认为邴原的意识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能代表当时社会普遍的社会观念,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位学者认为
A.“家族”与“国家”是互斥的,且人们应以“孝”为先。
B.“孝”这种家族意识已成为了统治者控制人民的重要思想工具。
C.魏晋时期“家族”意识超越“国家”意识,对政治团结产生不利影响。…
D.邴原的意识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基本一致
21、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22、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士农工商)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23、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24、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在他的代表作《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中指出:“它(绝对时间)既无实践价值,也无科学价值,没有一个人能提出证据说他知道关于绝对时间的任何东西,绝对时间是—种无用的形而上学概念。……回到绝对空间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参照系如同在其他任何情况中一样,都是被相对地确定的”。这一观点( )
A.验证了伽利略有关运动的概念 B.促成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研究 D.启发了普朗克量子说的提出
25、《列子》记载了鲍氏以下言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据此,可知鲍氏的观点( )
A.与爱恩斯坦的相对论有共通之处 B.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有共通之处
C. 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有共通之处 D.与启蒙思想家追求自由平等有共通之处
2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27、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28、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29、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30、“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发展高科技是新中国建立后巩固国防的需要
B.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31、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32、《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作品是( )
33、有人评价某一剧作时说:“看了这些戏,我们都感到好笑,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寂寞。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而剧中的荒诞现象正是我们不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对这一剧作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剧情虽荒诞不经,但寓意深远 ②体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
③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处境的焦虑 ④现实与传统相互冲突驱使下的精神探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
34.(25分)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7分)…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8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
(4)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4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等知识分子)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欧洲都出现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这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8分)
(2)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材料三把中国的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的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7分)
标签:高二历史寒假作业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