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编辑:sx_gaohm

2015-10-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非选择题

2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面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4分)

序号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③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④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重视人的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阐述理由。(2分)

(3)结合上述言论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4分)

(4)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6分)

22.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责君轻”;叉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4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4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4分)

23.儒家学说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儒家思想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治理国家为重要内容,追求完善道德为核心目标。它超越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观念、政治、法律制度和世界各大宗教文明,其内在价值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200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向世界公布设立“孔子奖”,每年一届,以奖励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专家们,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这一不同观点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当前世界形势,谈谈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只要答出四个要点即可给满分)(6分)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2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