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4-28
22.恩格斯在1895年4月3日致信给保尔•拉法格(社会主义运动者)说:“李卜克内西(社会主义运动者)刚刚和我开了一个很妙的玩笑。他……摘引了(恩格斯的文章)所有能为他的、无论如何是和平的和反暴力的策略进行辩护的东西。……但我谈的这个策略仅仅是针对今天的德国,而且还有重大的附带条件。对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来说,这个策略就不能整个采用。就是对德国, 明天它也可能就不适用了。”这说明恩格斯
A.和平的合法斗争可以有条件开展 B.放弃了《共产党宣言》中暴力革命原理
C.强调暴力革命是革命唯一的方法 D.只有德国具备无产阶级合法斗争的条件
23.美国总统杜鲁门(1945年)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这说明
A.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B.美国要以武力征服世界
C.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D.美国要同苏联进行合作
24.“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 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 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 “冷战”时期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25.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 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汉朝时期,对外国人以“宾客”相待。接待外国人热情,有礼。接待外国人的地方叫“固鸿胪”,接待外国人的导游翻译叫“译官”。唐朝时期,中国人对他们也极为有礼。外国人云集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鸿胪寺”,接待外国人的地方叫“礼宾院”,对外国人也是以“宾客”相待的。明清时期称日本为“倭寇”,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受日本侵略,称日本人为“小日本”,“东洋鬼子”。称西方人为“洋夷”、“洋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称西方人为“洋鬼子”、“外国佬”。就是大清皇帝致英王的“上谕”中,也称外国人为“外夷”。清朝的老百姓还管洋人叫“红毛”。
材料二 历史上,各国对中国有过各式各样的称谓。如:1.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2.China: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3.Chi nk(清国人):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4.Chinees(西内逊):“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近代的西方人还有把中国人称为“中国佬”、“中国猪”、“黄祸”、“支那”,等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到近代中国对外国人态度的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国家一直在进步。旧贵族丧失了原有的政治权力,但他们获得了丰厚的补偿,免缴了大部分的公共捐税;资产阶级则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旧贵族竭力维护自己的既有特权,新资产阶级则竭力为自己谋取新特权。唯独农民,在新时代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他们被抛弃在死寂的农村,权益无人过问,压迫则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路易十四以后的朝代中,政府每年都现身说法,告诉人民对私有财产应持轻视态度。18世纪下半叶,当公共工程尤其是筑路蔚然成风时,政府毫不犹豫地占有了筑路所需的所有土地,夷平了妨碍筑路的房屋。桥梁公路工程指挥从那时起,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爱上了直线的几何美;他们宁肯穿过无数不动产,也不愿绕一个小弯。在这种情况下被破坏或毁掉的财产总是迟迟得不到赔偿,赔偿费由政府随意规定,而且经常是分文不赔。”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 大革命》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工资收入状况
1851年与1755年相比,18种行业名义工资及增幅表明,农业工人、棉纺织业工人,印刷行业工人和造船行业工人属于低增幅层,名义工资收入增幅61.3%—69.6%;律师、职员、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学者属于高增幅层,同比增幅达234%—695.5%;其余行业均属中增幅层,同比增长约在92.8%—190.6%之间。
1755—1851年英国工人(所有行业工人)实际工资收入状况指数(1851年为100)
时间 1755 1781 1797 1805 1810 1815 1919 1827 1835 1851
指数 42.74 39.2 42.48 40.64 39.4 40.7 46.1 58.69 69.3 100
——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3期第34~39页)
阅读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法国大革命前夕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5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不同社会群体经济地位的影响。(5分)
(3)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现象产生影响的共通之处。(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 了”并非只有“民族”的含义,“民权”的含义恐怕更重要,如果民权主义不能实现,最多只能说“中国站起来了”,那和“人民站起来了”还是大有区别的。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仅从简单的语义上讲,也应该是两者的共同实现。争取民族、民生、民权的斗争,应该说是同时开展的。中国人争取民权的历史,却并不比为民族、民生的斗争晚。
——秦晖《民族主义的实践: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材料二 两次“站队”(指参加世界大战的一方),对中国国家权益的增进是非常显著的。二战时的“站队”,使中国成了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俗称“五强”),这是迄今体现“中国站起来”的最大标志性事件。而一战时“站队”的收获,也无法与二战相比,但也很重要:中国借宣战之机,一举废除了对德奥两国的所有旧条约,不仅终止了德国在华扩张的势头,也开启了此后废约外交的先河。而随着巴黎和会上被忽视的中国权益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重视,中国不仅确实收回了德国遗下(山东)的侵华权益,并且顺势开启了持续的普遍“废约”“改约”谈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中国虽然拒签和约,但仍以战胜国身份,以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为契机,开始介入国际事务,参与多边政治游戏,并在国际联盟中积极活动,与清末中国的国际孤立(庚子时甚至是国际厌弃)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秦晖《民族主义的实践: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基本内涵。(2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一战”和“二战”在推动“中国站起来”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
(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主要依据有哪些?(5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
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阿登纳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终于使法德两国消除了历史积怨,两国关系也从“破冰解冻”发展到最终和解。
——摘编自梁瑞平《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 -1963)》
材料二 我们只要看看今日德国,虽然两度沦为战败国,又没有独立的军事力量,今天在欧洲的地位,却远比1945年前军事强权的德国稳固多了。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分析德国推行这种外交方针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今天在欧洲的地位……稳固多了”的主要表现;概述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对欧洲发展的贡献。(3分)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