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同步练习

历史高二级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

编辑:

2015-12-17

16.(2011·扬州宝应高三调研)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解析】B  从材料可以反映出孙中山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体现了民权主义思想。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本题选B项。

17.(2011·中山实验高中高三期中考)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解析】B  本题关键词在于“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的产生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选择B项。AC项与社会责任感无关,D项传统文化扼杀人性并非主要原因。

18. (2011·河南新乡六校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D  本题考查影响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本题可从时间限制入手,用排除法解答。①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③始于1915年。排除①③。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都使得“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答案为D。

 

二、主观题

1.(2011·北京高三起点考试)(12分)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首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者所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思考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4分)

(3)结合材料二、三,比较孙中山与胡锦涛在民生问题上有何相同的看法。(4分)

(4)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2分)

【解析】本题目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必修一和必修三中相应的内容。第一问、第二问和第三问都是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即可。第四问从民生的重要性和政府的重视性入手回答。

答案(1)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即分配土地给人民;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2分)

(2)看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认为政府应当高度关注民生问题)。(2分)

办法政府耍与民众一起大力发展经济以解决民众的食、衣、住,行等四大问题政府

要通过调节十地等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解央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2分)

(3)都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都主张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来改善民生;

都主张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待遇。(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4)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往往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任何政府都应当想法设法采取措施以保证国民的生计和生活(2分)

2. (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央机构与前代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黄宗羲、康有为、孙中山的政治设想。(6分)

(3)黄宗羲与孙中山的主张有本质的区别,结合所学,说明产生本质区别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第(3)题主要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去思考。

答案

⑴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建立。(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

⑵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2分)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发展资本主义。(2分)

⑶黄宗羲专制制度的腐败、明朝灭亡的刺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

孙中山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工具;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入。(6分)

3.(14分)(2011·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材料一中体现出的孟子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7分)

材料三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到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

(3)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5分)

答案(14分)

(1)治国思想仁政(1分)

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经济)(1分)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4分)

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分)

(3)状况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教卫生水平低下;生活用品严重缺乏。(只要答出两个要点即可)

原因“左”的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5分)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题,主要考查古今民生问题。材料一文言文难度大,其大意是“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能够使)七十岁的老人穿上好衣服吃上肉,让普通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却不能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啊。”

第(1)问考查古代孟子的治国思想,他主张“仁政”,材料反映了孟子主张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足够劳动时间,让人们安居乐业。第(2)问考查近代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第(3)问考查现代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历史高二级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步习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2015—2016)学年度

高二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同步练习《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