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ax
2016-09-29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上册第三课知识点介绍了“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上册第三课知识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一、师夷长技以以制夷
1、背景
(1)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压倒了华夏的武备,极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
(2)一批官僚士大夫勇敢地冲破闭关锁国的樊篱,树起“经世致用”的旗帜,寻求御敌之方。
2.代表
(1)林则徐
①设立译馆,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
②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成《海国图志》。
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3.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
(2)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些洋务派首领和支持、参加洋务运动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概况
(1)1861年,冯桂芬著《校邠(bīn)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具体揭示了中学(旧学)与西学(新学)的内涵,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
3、含义
(1)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2)“中学为体”:封建纲常礼教为国家命运根本;“西学为用”:用近代科技挽救清王朝
4、评价
(1)积极:“中体西用”的理论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消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强调维护封建体制,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消极作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的进一步觉醒,兴起了维新思潮。
2、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严复的译作《天演论》。
3、代表人物
(1)康有为
①《新学伪经考》猛烈抨击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学。
②《孔子改制考》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从而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明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指出变法的根本在变官制。
(3)严复
①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乃至新文化运动的骨干,都曾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重难点:
1、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则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二者在本质上无区别,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新思想之“新”表现
(1)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
(2)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3)新思想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进步性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清朝抵抗派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派思想的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国外,《海国图志》受到日本维新志士的重视,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
新思想的代表者大多是封建上层官僚,在目的上,他们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认识上,他们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器物(坚船利炮)层面上;在社会效果上,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强大思潮,而仅仅局限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极少数人,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
3、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洋务派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先进科技是巩固根本的手段。这一思想的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但是洋务派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以破产告终。
(3)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撞,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但是它所起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4、资产阶级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特点
(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2)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3)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形成原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 “中西结合”
评价:
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北师大版高二历史上册第三课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精品学习网官方公众平台--【精品高中生】正式上线啦,大家可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也可搜索微信号“gk51edu”或者直接输入“精品高中生”进行关注!!我们每天会为大家推送最新的内容哦~
标签:高二历史知识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