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生物 > 高二生物暑假作业

精选暑假之高二生物暑假作业

编辑:sx_zhangjh

2014-08-29

精选暑假之高二生物暑假作业

以下是精品学习网小编精心为大家分享的 暑假之高二生物暑假作业,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预祝大家暑期快乐。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

B.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C.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时期

D.细胞分化是在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答案:C

解析: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不仅发生在胚胎时期,也发生在整个生物体的生命进程中,只是在胚胎时期分化程度达到最大。

2.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共同具有且可反复使用的物质是(  )

A.CO2和O2        B.葡萄糖

C.ATP和NADPH D.ADP和Pi

答案:D

解析:A、B、C项均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作用共同的、但均为不可反复使用的物质,ADP和Pi是二者共有且可反复使用的物质,故选D。

3.下列关于无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等生物细胞特有的分裂方式

B.也存在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

C.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

D.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但存在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并不是低等生物细胞特有的分裂方式,在高等生物体内有时也存在无丝分裂的方式,如蛙的红细胞。

4.在制作洋葱根尖装片时,细胞在何时停止分裂(  )

A.解离期 B.漂洗期

C.染色期 D.制片期

答案:A

解析:解离液成分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用以溶解细胞间果胶,使细胞相互分离,因而在解离期细胞已经死亡,细胞分裂已经停止了。

5.植物细胞内由C3还原生成有机物(如葡萄糖)所需的物质条件是(  )

A.酶、CO2 B.酶、CO2、ATP

C.酶、[H]、ATP D.酶、CO2[H]、ATP

答案:C

解析:C3的还原属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同时还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ATP。

6.(2009·安徽理综)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的有关知识。人体中不同组织细胞的衰老各不相同,不是同步进行的。细胞癌变是细胞的畸形分化,而不是高度分化。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的特征,而不是凋亡的产物。只有B项正确。

7.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分化程度低、细胞黏着性降低

B.分化程度高、细胞无限增殖

C.分化程度低、细胞形态结构无变化

D.分化程度高、细胞易分散和转移

答案:A

解析:在一些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不能正常完成分化,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可见癌细胞和体细胞相比,癌细胞分化程度比较低。

8.(2010·南昌模拟)下列关于ATP、AD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B.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ATP则是向相反方向运动

C.运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ATP的阶段需要氧气参与

D.ATP的A代表腺嘌呤,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ATP中的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大量ATP,O2是在第三阶段参与反应的。光反应产生ATP,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消耗ATP,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9.已知“血小板生长因子”是某种原癌基因的产物,有促进有丝分裂、伤口愈合等功能。这种原癌基因一旦突变将可能导致细胞(  )

A.恶性生长增殖 B.黏着性丧失

C.逃避免疫监视 D.细胞凋亡

答案:A

解析:原癌基因一旦突变,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癌细胞能恶性生长增殖。

10.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关于癌症病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接触放射性的物质,如电离辐射、X射线等

B.长期接触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如砷、苯等

C.由遗传因素决定,不受其他条件影响

D.病毒能引起机体的癌变

答案:C

解析:癌症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发病过程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因是指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外因是指有关环境因素。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受到环境因素刺激时,有可能突变成异常基因,从而使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引起癌变的环境因素又被称为诱因,按性质不同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放射性物质属于物理因素,有毒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因素,病毒属于生物因素,它们都是可以诱发癌变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可看作内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才会引起细胞癌变。

11.(2010·潍坊模拟)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乙中的两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B.图甲中的[H]实际上是NADPH,图乙中的[H]主要来自于葡萄糖的分解

C.甲、乙两种生物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

D.影响甲、乙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答案:B

解析:图乙中的[H]主要来自于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12.(2010·宁夏理综)下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当反应温度达到t2时,酶已经开始变性失活,既使温度再降低,酶的活性也不可能恢复,也不可能继续下降。当由t1调到最适宜温度时,酶的活性一定会上升,所以B项正确。适合酶保存的温度应是t1,低温只是降低了酶的活性,但没有破坏其空间结构。

13.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 mol 12.5 mol 15 mol 30 mol 产生酒精的量 9 mol 6.5 mol 6 mol 0 mol A.a浓度时酶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

C.c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有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解析:通过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总反应式可知,若CO2等于产生酒精的量,则说明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而当CO2量大于酒精的量时,则说明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通过计算可知b浓度时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c中67.7%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d中无酒精产生,则说明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14.(2010·安徽池州模拟)下图显示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5发生在4前、2后 ②2是后期 ③有丝分裂的正确顺序是3、4、5、1、2 ④有丝分裂中,5发生在2前、4后 ⑤3是末期,因为核膜已经重建

A.①和③ B.②和⑤

C.③和④ D.①和④

答案:C

解析:题图中3为间期,4为前期,5为中期,1为后期,2为末期。

15.图示中的甲、乙、丙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三个阶段,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分子,a、b、c的数量关系正确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答案:B

解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包含两个DNA分子,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比为1∶2∶2。染色体复制之前以及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后,染色体数、DNA分子数之比为1∶1,此时不含染色单体。

16.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是通过造血干细胞形成的。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通过下列哪些过程完成对血细胞的补充(  )

①细胞增殖 ②细胞分化 ③细胞凋亡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即分化必然伴随着分裂。造血干细胞能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只有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才能形成各种血细胞。而血细胞的形成过程,不包括细胞凋亡。

17.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女性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B.脑细胞缺氧而死亡是细胞的坏死

C.细胞代射速率减慢是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

D.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是细胞癌变的原因

答案:D

解析: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造成的。

18.(2010·镇江模拟)如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在适宜条件下栽培的小麦,如果突然将c降低至极低水平(其他条件不变),则a、b在叶绿体中的含量变化将会是(  )

A.a上升、b下降 B.a、b都上升

C.a、b都下降 D.a下降、b上升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推出,c是CO2,a、b分别是[H]和ATP。光照不变,光反应顺利进行,[H]和ATP合成正常;CO2供应不足,CO2固定减弱,C3相对含量减少,导致C3还原消耗的[H]和ATP也减少,故a、b在叶绿体中相对含量上升。

19.某植株在黑暗处每小时释放0.02 mol CO2,而在光照强度为a的光照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每小时吸收0.06 mol CO2,若在光照强度为a的光照下,光合速度减半,则每小时吸收CO2的量为(  )

A.0 mol  B.0.02 mol

C.0.03 mol D.0.04 mol

答案:B

解析:光照强度为a时,实际光合作用每小时消耗的CO2为0.08 mol;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每小时消耗的CO2为0.04 mol,有0.02 mol是细胞呼吸提供,需从外界吸收0.02 mol。

20.(2010·安庆模拟)在人体体细胞增殖的一个细胞周期中,在纺锤体形成时,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N,核DNA含量为m;则当该细胞中染色单体消失时,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含量分别是(  )

A.2N和m B.N/2和m/2

C.2N和m/2 D.N和m

答案:A

解析: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染色单体消失说明细胞已进入后期,此时细胞染色体数因着丝点分裂而加倍为2N,但核DNA含量仍为m。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21.(14分)下图所示中A、B、C是不同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________,理由是a.________,b.________。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细胞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条,DNA分子________个。该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________条。

(2)B图细胞处于分裂________期,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图表示的是________细胞的有丝分裂,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处于分裂________期。

答案:(1)植物细胞 有细胞壁 无中心体 有丝分裂前期 核仁核膜逐渐消失,染色体散乱地排在细胞内,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6 12 两 6

(2)后 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

(3)动物 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无细胞壁 后

解析:根据有无细胞壁,可判断细胞的类型。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可以判断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有丝分裂不改变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其结果是形成了两个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22.(11分)下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在光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随________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是________阶段。

(2)从图甲可见,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的速度不再增强,且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________,此时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受到限制。

(3)图乙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生长的________,出现CD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图甲中绘制50 ℃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5)根据图甲,在图乙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

答案:(1)光照强度 光反应

(2)温度 暗反应

(3)最适温度 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4)如图

(5)如图

(4)题图     (5)题图

解析:光合作用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等影响,本题只研究了光照强度和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由甲图可以看出,光照弱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此时外界条件主要影响光反应,而与温度无关。而当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值时,温度又成了限制因素。由图乙可以看出,在50 ℃时光合速率大于20 ℃而小于30 ℃,可在图甲中相应画出,由图甲看出,在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速率与温度变化无关,可在图乙中相应画出。

23.(12分)下图是在光照条件下玉米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结合图示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E、G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该细胞中B物质的生成场所是________。

(3)在夏季光照较强的上午,从O2、CO2进出细胞的角度分析,图中的不妥当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与图中所示生理过程的物质A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该细胞内生成A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植物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C5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在二氧化碳供给充足时,该植物从暗处转移到光照处,C3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6)参与上图细胞内代谢过程的两种细胞器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可进行转录过程,除需要自身DNA和原料外,再写出直接参与该过程的两种有机物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ADP+ 丙酮酸

(2)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3)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不应该释放到细胞外;进入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的O2不应从外界吸收

(4)自由水 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

(5)增加 减少

(6)ATP、酶

解析:分析图解可以看出,这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图解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图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的物质变化是水的分解,生成NADPH、ATP,NADPH提供还原剂和能量,ATP提供能量,所以A是水,并且是自由水,B是ATP,E是NADP+,G是丙酮酸。生成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如果夏季上午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线粒体中经过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应首先供应光合作用,而不是释放到细胞外;光合作用产生的O2进入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后,剩余部分应会释放出来,而不是从外界吸收O2。分析C3和C5含量的变化应该结合图示流程,从它们的来源和去路进行分析。

24.(11分)(2010·杭州模拟)如图表示动物干细胞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________(填数字标号),①过程中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过程表示________,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D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他们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细胞内,发现带有3H的物质依次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等细胞器中。

(4)细胞膜能将分泌物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的哪一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D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分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

(2)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4)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5)差速离心法

解析:图中①②表示细胞分裂,其中①为间期,②为分裂期,③表示细胞分化;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

25.(12分)常温下,淀粉可与碘形成蓝色复合物,加热后蓝色消失,冷却后蓝色重新出现。此现象常用来鉴定淀粉。某同学用如下三组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5分钟后把酶溶液分别倒入同一水槽中的另一试管,摇匀后在原温度下维持5分钟后,各滴加1~2滴碘液。某学生按要求操作,结果发现:

(1)在0℃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60 ℃的试管中溶液颜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100℃的试管内反复滴加碘液,每一次溶液的颜色均由蓝色变成无色。对该结果,有的同学认为100℃高温下酶仍有活性,而有的同学认为高温下淀粉与碘的复合物不稳定。现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请设计实验对两种不同的假设加以验证。

①实验操作步骤(只写设计思路):

②预测结果及分析:

答案:(1)温度太低,淀粉酶活性很低,淀粉几乎未被分解

(2)温度适宜,淀粉酶催化淀粉彻底水解

(3)①向实验丙试管中加入刚配制的斐林试剂,观察溶液中有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②若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已被分解,由此可说明100 ℃高温下淀粉酶仍有活性。若无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未被分解,即100 ℃高温下淀粉酶已无活性,此种情况下,可将实验丙试管冷却,若出现蓝色,则说明高温下淀粉与碘的复合物不稳定。

解析:酶的催化作用需要合适的温度,0 ℃的试管中酶的活性被抑制,淀粉不能被水解,加入碘液后溶液颜色变蓝。60 ℃的试管中酶的活性很高,淀粉被水解,加入碘液后溶液颜色不会变蓝。欲验证100 ℃高温下淀粉酶是否有活性,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若要验证淀粉与碘的复合物是否稳定,冷却后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即可判断。

通过小编为大家分享的 暑假之高二生物暑假作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