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1-03-21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一、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山居秋暝(mínɡ) 江渚(zhǔ)
祠堂(cí) 开济(jì)
黄鹂(lí) 空好音(hǎo)
空城(kōnɡ) 惘然(wǎnɡ)
塞外(sài)
2.识别字形
山居秋暝(瞑) 频烦(繁)
长(常)使英雄泪满襟(巾) 惘(易将“罔”外部分误为“门”)然
3.一词多义
二、文学文化常识
1.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是盛唐时期著名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作家,由于音乐方面的卓越才能,被任命为大乐丞,最后死于尚书右丞相任上,世称“王右丞”。早期因不满时政而屡遭贬谪,半官半隐,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气概豪迈,对于权贵专权、政治黑暗有所抨击。但通观一生的创作,最主要的是山水诗。后期于蓝田别墅,拜佛念经,“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便是他这种悠闲生活情绪的写照。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其风格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词秀调雅,别树一帜。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时而齐名,世称“王孟”。苏轼曾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作过中肯的评价。
2.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巩县(河南),曾居长安南,少陵以西,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后人称之为“杜工部”。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创作,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内容十分丰富,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巧取豪夺;或反映人民灾难深重,啼叽号寒;或感时状国,慨叹今昔。甚至连一些写景咏物题画诗,也都蕴藉着诗人对国事的深沉忧思以及个人身世飘零的无限感喟。他的诗作大胆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泛的社会生活现实,显示出唐代由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描写生动具体,因而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包括《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包括《新婚别》《重老别》《无家别》)等。
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后因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等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夔州等刺史,他的政治讽刺诗及咏物诗,或托讽禽鸟,或寄情草木,表现了对权奸的讽刺、蔑视以及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斗争精神。他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或记地方风物,或写男女爱情,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4.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书,号玉谿生,原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试,至开成二年(837),由于令狐氏的推荐,得中进士,因受牛(僧孺)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既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又能大胆开拓和创新,对后世的婉约词及爱情题材的戏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的诗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最有特色。他的诗擅长律诗、绝句,富有文采、想象丰富、构思精密、工于比兴、典雅精练,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但格调缠绵、凄凉、晦涩。他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5.陆游(1125—1220),字务观,号放翁,赵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少年时期即深受家庭中爱国主义的熏陶,后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统治集团排挤和打击。晚年仍心系边关,抗金报国矢志不渝,去世前的绝笔《示儿》还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一生创作诗词近万首,“言谈收复者十之五六”。诗作《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很出名。词作《钗头风》《诉衷情》等很有艺术特色。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影响较广。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6.与杜甫有关的名联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来源: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4)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7.古体诗与近体诗
主要从音律角度划分,近体诗在声韵、字数、对仗方面都有格律的规定,古体诗则比较灵活宽泛。从时间来看,近体诗开始形成于唐初,古体诗往往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8.律诗和绝句
主要是从句数区别,绝句四句,律诗共八句。绝句又叫“截句”,从律诗中截取四句而形成的一种诗体。绝句不要求一定对仗。律诗的颔联、颈联则必须对仗。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别,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八句组成,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9.我国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情境
平沙落雁 远浦归航 山市晴岚 江天暮雪
洞庭秋月 萧汀夜雨 古寺晓钟 渔村落照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问题导引
1.《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提示:这首诗表现了王维对清静幽美的山居自然环境的倾心和留恋,透露出他对尘世喧嚣、对官场污浊生活的厌恶和回避。
在艺术上,一是写景随意挥洒,清新自然,毫无着力雕琢的地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二是善于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以动写静,如诗中的清泉、竹喧、莲动,对静景起着映衬作用,使静景显得富有生气,做到幽而不冷,静而不寂。三是善于运用色彩、明暗,构图,如明月、清泉一联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明暗,有色彩;构图也很讲究,凌空的明月与山石的清泉,高下映衬,中间衬以松林,使画面虚实、疏密和谐搭配。因此,王维的这种写景艺术极富绘画性,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2.《蜀相》是怎样借古人抒发自己怀抱的?
提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到了夔州(现在重庆奉节),那里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参观后又写了一首诗,这就是《咏怀古迹(其五)》。两相比较就可以发现,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而后一首主要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下面我们只说前一首。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一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课堂互动
1.明明有“浣女”“渔舟”,为什么要说是“空山“呢?
师:王维晚期“奉佛长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后世人称之为“诗佛”,这个“空”字就有佛的似空非空的特点。“空”应是全诗的诗眼。
生:“空”带有佛教“空”的意味,那么本诗是如何自然反映出来的呢?
师:山高林密本不见人,一场秋雨后,山中更是一片空寂,加之夜幕降临,月华如练,静照松林,青松如盖,竹林茂密,说是“空山”自有其理。泉水清澈,泠泠作响,渔歌唱晚,笑声清脆,更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幽美。这真是一幅美好的山间月夜图。
2.《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那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呢?
师:从诗的具体内容看,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啭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
师:下面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风急”“鸟飞回”?
生: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
生: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师:说得好,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鉴赏家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得非常好,请问好在哪里?
生:“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
师:是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叠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生:五、六两句抒情,有人说这两句写了八种悲,请问真是如此吗?
师:是的,这种说法是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中说的,他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这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
总之,《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而享誉古今,是实至名归呀。
3.《锦瑟》的主旨,历来是歧说纷纭,爱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等等,请老师给我们谈一谈《锦瑟》这首诗。
师:好,《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谜”,主旨纷繁,莫衷一是,其实我们阅读本诗不必像阅读杜甫的诗一样,要求甚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有些诗是重于理解与分析,此诗却重于感受,感受诗的意象,这一点有些像音乐,《锦瑟》就像一首优美的音乐,听后使人不觉忘情。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锦”正与“华年”相呼应,反映了诗人年迈的悲凉感受,表达自己对华年身世的伤感和华年时光的留恋。“无端”二字,其既有怪怨之意,又给人以十分深幽的感受,该诗的气氛也由此奠定下来。以下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几个神话故事和一连串的梦幻词语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缥缈的梦幻世界。传奇的人物、美丽的虫鸟、动人的故事,以及“梦”“迷”“托”“泪”“烟”等词语的运用更创造出了一个如梦如幻、光怪陆离的世界,使人不自觉地投入其中,禁不住痴了。正当人们痴迷之时,接下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又点破了这个梦幻世界,使人如大梦初醒痴痴迷迷,甚是惘然。
诗是痛苦之后的沉淀。在该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深切的苦痛,而当这种苦痛用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便感受到透骨的悲凉。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痛苦之极归于无奈。在这种无奈的痛苦中,许多人往往游戏人生,为诗作文采取戏谑的态度,李商隐却没有从其流,足见李对自己灵魂、心灵的守护的执著,对于美好的东西是不愿轻亵的。正因如此,我们从李商隐的诗中总能隐约体验到美的东西,尽管这种美的表现是朦胧的,甚至不乏苦涩的滋味。
孤独使人崇高,而痛苦又让诗如此美丽。使人能有深切感受的美,往往是病态的,这种美更容易触动人的灵魂,引起人们对美的憧憬、向往。
标签:高二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