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语文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编辑:

2015-12-30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有改动)

[注]①嬖(bì):宠爱。②登极:皇帝即位,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昭陵(北京十三陵)。蠲(juān):除去,清除。③中官:宦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屡驳疑狱                狱:案件

B. 不能副经费              副:相符,相称

C. 视往岁有加              视:比

D. 欲介之见言,谢不往      谢:告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B. 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

樊哙侧其盾以撞               吾尝终日而思矣

C. 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        D. 乡人为立报功祠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1.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马森为人耿直的一组是

①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

②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

③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

④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

⑤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森在江西做按察使时,有位进士因宠幸别的女人而杀死妻子,马森不顾地方最高长官的反对,最终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B.马森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既和战事频繁军费渐多有关,也和皇帝登基减免田租导致国库收入比往年大幅减少有关。

C.马森认为自己的筹划只能解燃眉之急,皇上也未能考虑到国家大局和民众的元气,建议广开言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D. 隆庆三年,马森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养老送终。皇上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有被重新起用。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3分)

(2)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4分)

(3)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3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小园

郑板桥

月光清峭射楼台,浅夜篱门尚半开。

树里灯行知客到,竹间烟起唤茶来。

数声犬吠秋星落,几阵风传远笛哀。

坐久谈深天渐曙,红霞冷露满苍苔。

(1)简要概括月下小园的特点。(3分)

(2)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与“客”的友情的?(5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3)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五、(12分)

1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然后填入正文的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           。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娴静而雅洁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冰肌玉骨,铺满枝头,连缀成片。

17. 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官邸制”下定义。(4分)。

官邸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的办公与休息场所,官邸只能在任职期间居住,官员本人对此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官邸一般由国家所有,或由国家租用。官邸制,就是公务人员的一种住房的制度,已在国外不少国家实施多年,人们比较熟悉的包括英、美、韩。而在中国探索实行官邸制,则有更现实的意义,通俗点说,就是形成“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的制度。

18.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4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蝴  蝶

詹姆斯·汉利

①提摩西教友的法衣随着他在走廊上大步地踱来踱去。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唇抽动,手指神经质地揪着法衣的扣子。他时不时地对自己嘟囔一两声,同时飞快地扫一眼开在又黑又脏的走廊正中的那扇笨重的木门。他的脑子乱成了一团,每当卡西蒂的名字在他的脑子里闪过,血都会跟着冲上头顶。就是这男孩的沉默惹他恼火,更可恨的是这沉默显示出的平和安详。为此他简直该诅咒那男孩。

②蓦地他停住脚步,凝视着那扇笨重的木门。他听了听,里边没有一点声音。他接着在走廊里胡乱地踱起来,过了大约五分钟,重新在门口站住。他大声地敲着门,叫道:“卡西蒂!你在吗,卡西蒂?”没有回答。提摩西教友低声骂了一声,该死的!他相信男孩一定睡着了。“他还有什么权利睡觉?”他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打开门走进去,门在他身后无声地关上。男孩端坐在床上,抬头看着这位教友,但提摩西教友的目光使他很快又垂下眼帘。

③“喂,卡西蒂,”提摩西教友说,“你已经悔悟了吗?”他脖子上的青筋突了出来,沉默在侮辱他。“我叫你回答我!”他吼了起来,“回答我,你这无礼的家伙,你这……”但他找不出适当的词来了。他站在那儿盯着这犯过者好一会儿,才拖了把椅子坐下。“我再说一遍,你还没有为你可耻的行为作出解释。听我说,看着我,年轻人,昨天做弥撒时你逃掉了。你和那个坏小子伯恩,你们一起出去了。你们去哪里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说过你们可以出去吗?回答我,你征求过我的同意吗?甚至你想过我会同意你的请求吗?我再说一遍,不解释就会一直被关在这儿,现在你听清楚,这种沉默---你在听我说吗---这种沉默我再也不能容忍。你的身体里藏着魔鬼,是他拉住了你的舌头,但我要让你开口,你听到了吗?我最后一次问你,你为什么在做弥撒时逃掉?”

④卡西蒂是个十五岁的男孩,他抬头望着提摩西。他的嘴唇动了动,但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当提摩西的巴掌从他脸上扇过时,他缓缓地说:“提摩西教友,我昨天已经告诉你了。”

⑤那么你是下定决心不说了。好,你就呆在这儿,你的饭会从外面送进来。但是,除非你开口,你休想走出这屋子一步。”他一把抓住男孩的肩膀摇晃着他,“你没有权利这么做,没有权利。等你跟我解释过后你还要去做忏悔,你在那儿悔悟你的过失,你明白吗?你没有权利不出声。”然后他站起来大步走出了房间。

⑥卡西蒂微笑了一下,门关上了。钥匙被拿走了。卡西蒂和衣睡去。早晨,当他醒来时,阳光从窗口流泻进来。他心里涨满了对外面的渴望,渴望离开这屋子,再也不要听见那熟悉的踱步声,再不要看见那满是恼恨和挫败的脸。他想他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只是和伯恩一起到田间,被渠边篱下形形色色的奇妙生物迷住了,没有听到做弥撒的钟声。现在,为了他“不肯作解释”,他已在这满是灰尘的房间关了两天。“但我解释过了。”他自言自语道。

⑦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只打了气孔的纸板盒,打开盒盖,一只绿色的毛毛虫慢慢地爬到他的手指上,卡西蒂看着它在手上缓慢优美地爬行。他低下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它。它的绿色是多么可爱啊!再过一天,它就要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多么美妙!太阳出来了,阳光从窗口涌进来,洒满整个房间,长长的小绿虫沐浴在阳光里。“我想叫你塞维亚。”他对虫子说,并且微笑起来。整整两天他一直把它放在纸板盒里。知道它在这儿,在这个房间里陪伴他,他感到愉快。它使他忘掉了提摩西教友,忘掉了很多事情。他觉得有这绿色的小虫,他就会愉快。

⑧“啊!”他听到走廊上的脚步声,惊叫一声,盒子掉到了地上。转眼工夫,提摩西教友打开房门走了进来。

⑨“喂,卡西蒂。”他说,“你悔悟了吗?”但男孩像是没听到他说话。他背对提摩西站着。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他正轻柔地把那毛毛虫放在纸板盒里的一块苔藓上。最后他又摸摸那条绿色的小虫,盖上了盖。“卡西蒂!”提摩西在他身后咆哮。男孩转过身。“你那儿有什么东西?”“没什么,我是说,提摩西教友,它是……”“什么,你就是这么消磨时间的吗?难道你竟不为你的罪过感到愧疚?”“罪过?提摩西教友,我是说它只是一条毛毛虫。”

⑩如果说沉默曾是有害的,那这下更糟。他拉着男孩的耳朵:“你就是这么反省的?可耻!马上把它给我!”“可它只是条小虫,提摩西教友。马上它就要变成蝴蝶了。它又绿又软,爬在手指上就像是认识我似的。求你,我一人坐在这儿时是它使我愉快,我喜欢带着它,我——”“你敢!”提摩西教友抢过盒子倒出小虫,它掉在地上缓缓爬动。“你没权利不做弥撒,你没权利愉快地做别的,听到了吗?”他的大脚很敏捷地踩住小虫,把它踩得粉碎。

11卡西蒂抬头看着提摩西,哭了。

(《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21期,有删改)

注:①教友:对信奉同一宗教的人的称呼。②弥撒:一种宗教仪式,其目的是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和赎罪。

19.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

20.小说第⑦段为何要详写卡西蒂与毛毛虫快乐地玩耍这一情节?(4分)

21. 小说中的“提摩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举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的?(5分)

22.文章中卡西蒂喜欢与之为伴的是一只毛毛虫,作者为什么却用“蝴蝶”作题目?(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陆游《老学庵笔记》里有一则故事: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兄弟二人在一家饭馆买了面条一起吃。面条很不好吃,让人难以下咽。苏辙便放下筷子唉声叹气,而这时苏轼愉快地将面条吃完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老弟,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