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离骚》节选同步练习(带答案)

编辑:

2015-09-14

【由内而外】

[甲]

(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11.阅读1~2节,思考: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了什么?

答:

12.阅读3~4节,体会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答:

13.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答:

14.第5、6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答:


[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5.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    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兮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而攘(忍受)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        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即使。惩,惩罚。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


[丙]

读无字书

郭启宏

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惟有王夫之见解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亦未尝非读书之故也。”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中得到有关“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他沉重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善读的问题。

如何善读?王夫之作了回答:“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之神之用也。”然而,“大义”“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我以为这便是读无字书的一种模式。

读无字书还有另一种模式,即周恩来联语所云,“从无字句处读书”。

书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毛泽东强调实践出真知,诚是至理。周恩来的联语与之暗合。这一点似乎古人早就发现了。张潮说过:“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自然,张潮妙舌如环,说的是慧业文人的话。事实上,生活上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书在,官场是一本书,商海是一本书,文坛艺苑也是一本书。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有的书云山雾罩,不知伊于胡底。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待读书人去探求。

我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来。碑何以无字?古往今来蠡测纷纭,无非围绕一个“功”字立论。一说功大得写不下,二说无功可写,三说不知该如何写,四说留待后人去写。我以为第二种似可排除,武则天分明有功,这是事实,她自己也断不会如此“谦谦君子风”!第三种低估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们的文学才能,又把武氏想象得太迂,难道她迷惘于功首罪魁“对半开”?如斯大林式过和功“三七开”?或不如斯大林式的“二八开”?抑或“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主流支流”的定性说?第四种似觉有理,却令人疑惑是现代人将高境界作慷慨赠与。看来第一种仿佛差近,但也难定论,说不准哪天出土文物揭开了秘密,那无字碑仅仅由于时间促迫不及镌刻!

哎呀,读懂一块无字碑已非易事,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除非不读。

18.“无字书”指的是什么?

答:①

19.文中讲梁元帝耽书亡国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

20.作者认为读无字书有哪几种模式?

答:①

21.①文中举武则天的“无字碑”用意何在? ②第2段与第3、4段是什么关系?

答:①

 

【题目参考】

22.结合课文,以“我眼中的屈原”为题,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