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9-08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精品小编准备了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过着“朝扣富儿门,幕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衣袖露两肘,麻鞋见天子”,任左拾遗,因屡次直谏被贬,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杜甫草堂)。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 “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写作背景
《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秋兴八首》
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杜甫到成都所投奔的好友严武,于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时杜甫已经55岁了,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本想返回洛阳或长安,但因安史之乱各地军阀作乱,未能如愿。严武之死,他离开成都,实在是迫不得已。所以心情很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咏怀古迹》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语文知识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