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政治 > 高二政治寒假作业

高二寒假政治上学期检测卷(带答案)

编辑:

2016-01-29

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台海关系再次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关注。据此回答第10~11题。

10.马英九先生在讲话中倡议: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思想对于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①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社会发展  ③中国传统思想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④团结统一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本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1.海峡两岸存在着割舍不断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如两岸各族人民通用闽南语、共同供奉妈祖等。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  ③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个性,又有各民族的共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据此回答第12~13题。

12.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因为教育

①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就要  ①把教育作为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②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③发挥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基础性作用  ④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4.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说明

A.继承传统文化应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15.2015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活动的隆重举行有利于

①增强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政府履行文化建设的职能  ③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自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八次在演讲、会议或调研考察中强调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之所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因为它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②是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当前我国在文艺创作和传播方面,有的作品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据此回答第17~18题。

17.上述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  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传媒的商业性  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8.面对上述文化现象,文化从业人员应该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②加强对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引导  ③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我们只有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保持独立,否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有被西方侵蚀的危险。这说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有利于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我国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

C.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D.维护我国文化发展的安全

20.针对右边漫画中涉及到的文化现象,我们的正确态度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C.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D.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21.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户户通”升级,这有利于  ①保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③促进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之所以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是因为

①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②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④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相承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有德无才,培养再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是新世纪人才观的一个突出表现。下列观点与此相一致的有  ①“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②“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陈毅)  ③“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  ④“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  ②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④能直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一次次震撼我们的心灵:这些模范人物不仅带给我们感动,更传递给我们友爱、互助、善良、和谐等浓浓正能量。当今之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正能量:恪尽职守的好司机吴斌,舍身救学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勇救女童的“托举哥”周冲……种种感动人物,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标杆和价值方向。提升个人素质、建筑精神高地,寻求并释放社会正能量,学习我们身边的好人一直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寻求并释放社会正能量”的理由。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中医药,妙手济苍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和思维的更新,再加上中药疗效较慢、服用不便、口味苦怪等,部分人不愿意使用,中医药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已走入了“瓶颈”。为此,S省决定制定地方性法规以支持和促进本省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为了做到“开门立法”和“民主立法”,S省人大常委会在其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网友甲:“我省医药事业的发展应该全面回归到传统中医药上来。”

网友乙:“我省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应该从中医临床工作中广泛收集验方。”

网友丙:“我省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应该既要保持传统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网友丁:“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该抵制西医。”

网友戊:“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作为推进我省中医药工作新发展的出发点。”

请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评析上述网友的观点。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1)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如何体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4分)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8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国家的“成长性”注定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符号、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中,共同建构了“中国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现状、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印象”。可中国也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阵痛、蜕变、剥离时的污秽,将不可避免地呈现给全世界。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不仅要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更要展示文化成就。而每个行为主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不同层级的行为主体都是适用的。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些什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