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政治 > 高二政治寒假作业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寒假作业试题(带答案)

编辑:

2016-02-04

22.“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甘地这句名言强调的是

A.要扬弃传统文化,革故鼎新

B.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

C.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D.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

23.2015年12月1日,国家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民族原创音乐作品的生产和出版,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音乐企业,“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上下游相互呼应、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音乐产业综合体系。这说明

A.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力量         D.我国正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24.冬至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长期发展中,中华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令文化,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吃混沌的习俗,南方地区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这表明

①通过传统习俗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不同的文化决定人们在实践中的行为选择

③传统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

25.电视剧《琅琊榜》获得中国观众一致称赞,登陆海外以来也受到各国友人的狂热追捧。除了精彩的剧情广受好评之外,剧中医女出身、精于药疗的靖王之母更是让友人们在看剧时忍不住赞叹中医药的神奇和风采。《琅琊榜》获得好评

①说明优秀中华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创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手段与方式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6.《肘后备急方》的治疟验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灵感,但用传统“熬汤”的方法无法取得治疗疟疾的效果,屠呦呦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低温下成功制取青蒿提取物,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以下说法恰当的是

A.从《肘后备急方》获取灵感——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B.“熬汤”的方法无法取得治疟效果——对落后文化要自觉地加以改造

C.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提取物——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7.2015年8月13日,第六届中俄文化大集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和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市同期举办,本届文化大集以“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繁荣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高层交流、展览销售、文艺演出、民众文化、体育文化“五大板块”数十项活动,以全面加强中俄各领域合作,推动两国文化贸易交流迈向新台阶。中俄举办这一活动的依据是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交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交流有利于消除两国意识形态差异,维护两国和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8.许多美国家长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认识:在孩子智商、财商、情商的教育培养中,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因为在诸多成功中,赚钱最能培养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必须从小教育孩子理财,培养他们的财商。这体现了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培养的核心和标志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人们接受文化影响往往是自发地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9.“如果你缺乏学习动力,可看看电影《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如果你自卑失落,可瞧瞧电影《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果你厌倦生活,可欣赏电影《在世界的转角遇见爱》、《搏击俱乐部》”。上述说法是基于

A.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优秀电影是一种重要物质力量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影视音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30.我国每年的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和祭月。现在,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中秋节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的视线,赏月、吃月饼祭月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朝鲜、日本很流行,也很受欢迎,还有一些国家的人们尽管不过中秋节,也对吃月饼情有独钟。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强制性的特点           B.潜移默化的特点

C.包容性的特点           D.深远持久的特点

31.《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语言文字类的电视节目新品牌,再掀传统文化热潮。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挖掘,对自身传统经验优势的有效利用,顺乎时代潮流。《中国成语大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说明文化发展

①离不开社会实践        ②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

③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④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习近平主席就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比如“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下列有关“和而不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指的是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然不同,但在逐渐走向融合

②它指的是中华文化能和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③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它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3.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

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文化的不同源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不同

34.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坚持“行道立德、济世利人”。近代以来,其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崇俭抑奢、上善若水、正己化人等思想理念,已从亚洲走向欧洲、美洲,在异国他乡彰显慈爱精神和对现实的关怀。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塑造人生

③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④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5.明代于谦曾写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表明

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书籍具有的特定功能

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

④读书能够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中共中央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要求。根据材料回答36—37题

36.《建议》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之所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④文化遗产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传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7.《建议》指出,要加强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络文化,净化络环境。发展积极向上的络文化,是因为优秀络文化可以

①引领社会风尚,决定社会发展    ②传播社会文明,提供精神力量

③弘扬核心价值,营造良好氛围    ④坚持多元指导,突出主流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8.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9.《庄子•列御寇》载:“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

①文化传承要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

②提高文化修养要着眼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培养的

④提高文化修养应当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40. 据史料记载:清代名臣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则故事展示了中华文化中蕴涵的

①里仁为美的和谐理念      ②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③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      ④兼收并蓄的包容智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海很早就出现于我国的古籍中,早在《后汉书》和三国时期的《南州异物志》以及宋代的《太平御览》都有对南海的记载,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材料二:7月16日,菲律宾国防部发言人在一条短信中说,“中国政府不断歪曲事实,并试图误导善良的中国人民”。对于菲律宾军方称中国政府误导“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你怎么看?76.4%的受调查者认为“这种说法荒唐可笑”。19.8%的人认为这是“菲军方编造谎言博同情。”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南海历来属于中国的依据。(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菲律宾军方称中国政府误导“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的说法不仅是荒唐可笑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9分)

42.材料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

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人民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9分)

43.阅读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材料   春节是一个“家”的节日。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拜年、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羊年春节,手机红包成为一种新的拜年方式,一些远隔千里的亲朋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给春节带来更多惊喜。然而,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话,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一些人过于追求红包的“厚度”,忽视了红包的感情“温度”,红包越来越多,祝福却慢慢变了味儿,年味淡了,亲情疏了。其实,问候、陪伴等感情交流,才应当是春节的主角,有人呼吁:请放下手机,给父母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有关知识,阐述手机红包这一现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8分)

(2)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分析说明感情交流才是春节的主角。(6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