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稳派历史模拟试题练习

编辑:

2013-10-29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2011•福建文综•T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维新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切入,注重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也体现高考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在考察学生运用辨别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第一小问,从关键词“风气未开”、“操之自上,则两得之”、“开国会,尚非其时”等进行总结。第二小问,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和个人思想是密切相关,如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及西学的传播等等。

第(2)题,相同点可从二者的阶级立场出发,同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不同点,但从材料二的信息“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来看,谭嗣同更为激进。并主张学习法国的启蒙思想而康有为则主张渐进的改革,两者的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2、(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6)(15分)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思路点拨】本题以孙中山的思想纲领为切入点,考查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近代民权的实施情况。

考查学生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根据所学和材料不难找出其相同点,如“民国之主人翁”等概括。不同之处如“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等进行对比分析。第(2)题,要分析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的、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

【参考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3、(2011•海南单科•T30)(8分)

材料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材料的叙述出发,提取信息概括答案。

【精讲精析】第(1)题综合材料信息,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应该从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比较异同。对西方民主的借鉴可以结合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内容的相关史实来分析。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的结论总结作答即可。注意逻辑关系严谨,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1)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实现民权均不彻底。

借鉴:采用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

(2)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不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民权问题就无从谈起;不节制资本、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民权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

4、(2011•山东文综•T34)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 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6分)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第(1)题中的两个时期,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精讲精析】第(1)题,抓住材料一中“无阶级┅┅之区别”,以此判断应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二中“耕者有田”和“陕北”这两个信息判断应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第(2)题,再现教材所学回答。

【参考答案】(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