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j
2014-05-04
2014高三历史试题下册
高三历史试题下册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 )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1世纪初 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3.“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4.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5.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6.下图是广东中山市山一处最近被划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单位的从善坊老街区方位图。目前该街区内有四处中西合壁的历史建筑已实行挂牌保护。从老街区各具特色的街巷名称中,我们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
A.新旧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B.中西文化在这里冲突碰撞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7.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00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15000美元升至25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000美元跳到75000美元。”(转引自《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 )
A.美国房地产业存在较多的发展泡沫 B.美国房地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高峰
C.房地产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D.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8.“当三十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Ann NixOn Cooper,106岁的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这是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获胜演讲,其中“新就业机会”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提供的 (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
C.扩大农业生产 D.举办公共工程
9.右图反映了某一时期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状况。据此判断这一时期应是 ( )
A.20世纪三十年代 B.20世纪五十年代
C.20世纪七十年代 D.20世纪八十年代
10.右图是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的一则报道。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C.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 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
11.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 )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2.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 )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3.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 )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1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15.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
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
单位:%
年 份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1951—1955 10.8 11.3 13.1
1956—1960 9.1 9.0 10.4
1961—1965 8.5 6.6 8.6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6.《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 )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
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18.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目前,希腊因不堪政府债务而发生经济危机、政府危机乃至社会危机。要解决政府债务这一问题,除欧洲联盟外,希腊政府可首先求助于下列组织中的 (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0.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21.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会议。下列关于该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组织的英文缩写为APEC
B.这是亚洲第一个囊括本地区全部国家的区域经济组织
C.问世于1989年
D.2001年中国曾在上海成功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2.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02年以来外资流入中国放缓,但中国对外投资却快速增长。“资金和搭载在资金上很多的要素,开始真正的双向流动”。与上述现象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的是 ( )
A.经济建设取得成就 B.对外开放深入发展
C.国际金融体系建立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23.面对2009年金融危机,德国前外长费舍尔曾说:“在这场全球危机结束时,欧洲只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欧洲不是在寻求更紧密的团结,而是正在这场危机中重新国家化,让自己回到过去。”这表明 (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B.欧盟将失去世界一极的地位
C.欧洲联盟正走向解体 D.金融危机促使欧洲更加团结
24.新华网巴西利亚2010年4月15日电 “金砖四国”(下图)领导人第二次峰会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推动各方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妥善处理贸易纠纷,抵制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主要各方展现诚意、显示灵活,尽早达成全面均衡的成果,促进建立开放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在下列组织中,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的是 ( )
A.世界银行 B.欧洲联盟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25.下列关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
1990—1993年各种类型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单位:100亿美元)
A.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形成 B.世界经济呈现区域化趋势
C.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D.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无足轻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12分)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出现,并且广为流行的语汇。流行语必定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记录着人类生活及其观念的变化。某班级的同学将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分成3个小组,分别搜集、整理和研究了20世纪以来中国三个时期的流行语。以下是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第一组(20世纪初)
搜集整理的流行语:革命、民主、共和、专制、独裁、政党、警察、机械、企业、文明、精神、教育、科学。
研究结论:20世纪初西方文化的涌入是对汉语相对稳定的几千年词汇史的一次最大冲击,也直接奠定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基础。
第二组(20世纪50年代)
搜集整理的流行语:和平、新华、国华、利民、光明(以上均为街道、商店的名称);同志(与人有关的称呼);爱人(夫妻间称谓);夫妻识字、婚姻法、婚姻自由、新事新办(以上为婚爱流行语);列宁装、布拉吉(男女服饰的款式)。
研究结论:流行语的词汇变化主要是意识形态作用的反映,时代的特色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组(改革开放以来30年)
搜集整理的流行语: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下岗、农民工、合资企业、市场经济、科教兴国、上网、炒股。
研究结论:这一时期的流行语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变迁,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回答问题:
(1)第一组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完全反映本课题的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展示你的研究结论。(2分)
(2)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对流行语的搜集结果有何特点?(1分)请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其结论中“时代的特色” 具体有哪些?(2分)
(3)依据第三组搜集整理流行语的思路,你是否还有其它补充?试举一、二例;(1分)试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的流行语所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
(4)该班级为了研究这一课题,将其成员分成3个学习小组,其分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影响流行语出现和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分)如果对这一课题作后续研究,你认为还有哪些研究方向?(1分)
27.(13分)面对严重危机,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是世界各地普遍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整个西方国家中,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立法历史最久,实施最早,由于 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直到本世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才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形成“福利国家”。概括起来,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大类。在社会保险方面包括:(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失业救济。……在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失业等各个领域,均有保险,补贴及救济等各项配套立法。它以社会承担为主,2/3的开支由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种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其它1/3由政府和慈善机构负责。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历史作用。(2分)
材料二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各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摘自《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30日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主了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族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族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百科 罗斯福新政”
(2)材料二中的“历史悲剧”及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2分)
材料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容、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是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话增值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3)据材料三、四,30年代的美国政府和当今中国政府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 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2分)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1分)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 (1分)有何意义? (1分)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1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2分)
29.(13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2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3分)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三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