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2013高三历史5月考前适应性试题(扬州市含答案)

编辑:sx_songj

2014-06-02

摘要:多做题、多练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3高三历史5月考前适应性试题,供大家参考。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说“(西周时期)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了分封制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臣属关系

B.体现了宗法制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等级关系

C.诸侯通过纳贡向天子表达忠诚态度

D.诸侯向天子述职表现出中央集权倾向

2.清代各地盐商从水陆两路汇聚扬州,有秦商、晋商、徽商……会馆就是同乡商人聚会、谈生意的地方。因为各地风俗习惯截然不同,所以各会馆的建筑风格也截然不同。这表明扬州会馆有利于研究

①建筑发展史 ②清代外贸史 ③运河文化史 ④商帮发展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古代中国某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变垂拱无为的寡欲政治为扩张皇权的多欲政治,变约法省禁为王霸双管齐下,变轻徭薄赋为‘赋敛繁多,律外而取’”,这位思想家是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4.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非常吸引读者”。这里的“读者”最主要指

A.达官显贵 B.知识分子 C.市民阶层 D.社会游民

5.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省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诏书不能说明

A.妥协体现了历史智慧 B.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C.加快中国走向共和的步伐 D.企图保留君主地位

6.1932年,民族资本家宋棐卿在天津创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约三年时间里,代理商遍布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推动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公司地处沿海交通方便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

C.列强忙于应对危机无暇东顾 D.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

7.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风东渐,青年男女思想日益解放 ②晚清官员思想保守,愚顽不化

③新旧思想和风俗习惯杂陈 ④军阀政府沿袭旧风俗旧制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要“重估一切价值”,对中国进行深层文化结构的根本改造。从文明史的角度,他们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推动

A.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兼容

C.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D.传统文化的传播

9.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说: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具体的中国历史环境的产物,又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论断的是

A.领导工人运动 B.进行国民革命

C.工农武装割据 D.国共合作抗日

10.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主要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凋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11.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强调写作《图像证史》一书的目的:一是鼓励图像证据的使用;二是告知使用者某些存在的陷阱。下面是《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的两幅图片,图1是实景图,两位领袖周围满是人,且个个表情僵硬;图2是经过技术处理后向社会公布的。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图1 图2

①从图1可以了解到现场真实情况和气氛

②图2出于政治需要,突出领袖的地位及国家平等关系

③两幅图片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

④阅读历史图片要结合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一位学者对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呢?”说明该学者认为

①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②程序公正并不表示结果公正

③雅典民主存在体制性危机 ④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下列关于“人”的阐释正确的是

A.主张人与上帝直接对话 B.提倡自然的人性

C.捍卫人的道德尊严 D.强调人的理性

14.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这里“变革的手段”不包括

A.保留了君主制 B.改变了国家性质

C.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D.废除了君主专制

15.“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进了自由贸易的盛行

C.推动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16.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下面直接说明这一特征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 B.整顿财政金融

C.规定工资工时 D.实行美元贬值

17.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

B.提出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正确方向

C.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直接的号召力

D.“和平”、“面包”的口号深得人心

18.李鸿章曾自嘲自己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下列哪个人的作为与李鸿章比较一致

A.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开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C.勃列日列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推行“加速经济发展战略”

19.以下为某国际组织的有关协定:“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据此判断,该国际组织应该为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20.某画家目睹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据此,你认为该肖像画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21.(13分)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习惯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俗,它们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中国史•博学人》

材料二 在整个19世纪,英国男子衣橱中必备的衣着,一般是一套白天礼服、一套晚礼服、一件海军蓝的上衣和三四条灰色裤子。礼服是不经常穿的,常穿的是海军蓝上衣和灰裤。……在政府或企业上班的职员,一般都穿一身“公务套服”,以灰暗的颜色为主,白衬衣,打领带,所以这些人又被称为“白领阶层”。与此相反,工厂工人上班时,多穿蓝色工作服,被称为“蓝领阶层”。在英国,大致可凭人们的服装看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

——《世界全史百卷本》

材料三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都城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2)材料二中英国男子日常着装有何特点?(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习俗变化的认识?(2分)

22.(14分)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呈现新陈代谢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上《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研究近代中国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第一、它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如危崖转石不达其地不止;第二、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螺旋特别多;第三、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资本主义之新。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中国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局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陈旭麓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是走向近代化,是一个由旧到新的过程。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3.(13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今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人们对单纯的以考订为主的史学兴趣顿减。胡适不顾夫人的劝阻弃学从政,傅斯年一反“考史不著史”的风格撰写《东北史纲》,顾颉刚转向民族史和边疆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材料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相继奔赴延安和重庆,这两地成为抗战期间历史研究的两大中心。……两个中心,两支队伍,遥相呼应,相互配合又相互激荡,共同推进了史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新史学的地位与特点是什么?有何社会价值?(4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史学研究发生的变化。(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延安和重庆得到发展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史学发展与时代变迁关系是什么?(2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 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2分)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2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但又跳不出特定时代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没有一个宽松、平和与自由的社会环境,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发展,于是克服专制王权就成为那些具有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最大任务。英国内战就是为了克服专制王权,然而暴力革命的结果是消除了国王,却产生了另一种专制形式,即克伦威尔的个人独裁。

——刘成《英国兴衰千年回溯》

材料二 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地欢迎。渴望复辟旧制度或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因为他结束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又建立另一种专制形式”。(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在内政方面“受到普遍欢迎”的措施。(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经常出现“另一种形式”的个人独裁统治的历史现象。(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D D C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A B C D C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3分)参考答案:

(1)现象:市井娱乐生活繁荣。(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文人阶层的壮大和市民文化的发展。(3分)

(2)特点:工作服流行;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2分)

(3)现象:广州姑娘衣着打扮西化。(2分)

原因:广州开埠通商;社会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2分)

(4)认识: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时代特征的反映;要正确对待,既不盲从,也不抗拒。(2分)

22.(14分)参考答案:

(1)含义: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2分)

影响:政治上,国家主权沦丧,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8~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4~7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3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3.(13分)参考答案:

(1)地位和特点:最博大、最切要。(2分)

社会价值:唤醒、鼓舞民众;推动社会进步。(2分)

(2)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史学研究由考证转入经世致用。(3分)

(3)史学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抗战的需要;国共合作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合法地位。(4分)

(4)史学发展反映时代变迁,同时又反作用于时代变迁。(2分)

24. (10分)A.参考答案:

(1)相似际遇:国家贫弱,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2分)

史实:战国时期秦国贫弱,守旧势力强大;受到其它诸侯国侵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国内人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4分)

(2)改革派力量的大小;变法措施落实与否;守旧势力的强弱。(任两点得2分)

(3)商鞅变法促使秦国走向富强;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2分)

24.(10分)B.参考答案:

(1)处死国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解散议会;建立护国主政权。(2分)

(2)打击保王党势力,镇压激进派;设立法兰西银行,推行币制改革;颁布《民法典》;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4分)

(3)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执政者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任答两点得2分)

总结:2013高三历史5月考前适应性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

小编推荐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分课汇编人民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