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预测题(带答案)

编辑:

2016-10-21

14.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A.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B.冲决封建网罗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根本目标

C.毛泽东深受维新派的思想熏陶          D.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

15.《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16.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单位:公斤/年)

年份 原粮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出现上表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B.尚未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D.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直接影响人民收入

17.右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处于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18.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大人——先生                 B.粮票——股票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19.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最早事实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是在

A.南宋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20.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西方的启蒙思想  B.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早期维新思想

21.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力。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崇洋之风盛行                    B.有利于服装的西化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

23.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          D.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24.“中国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义更加增大了。在今天,是在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一天一天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在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在今天,我们是处在这种时候,那末,应该不应该估计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是更加增大了呢?我想是应该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这段论述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D.《论十大关系》

25.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B.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C.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D.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26题31分,27题19分,共计50分。

26.(3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2)你认为材料中的“棚民”含义是什么?(2分)他们在当时的活动有何消极影响(3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关于白莲教起义原因的阐述?请简要分析(4分)

(4)同一历史时期,英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及其原因是什么。(6分)

(5)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何先生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8分)

27.(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4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