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mengxiang
2014-09-20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三历史,精品学习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三历史课必修3同步练习题”,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考点2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一、选择
1.“(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
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 B.商品物美价廉
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 D.城市商贸繁华
解析:材料大意是:苏州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地南来北往的商船、车辆和外商都汇集在这儿。……嘉、湖产的丝绸缎纱绫在苏州数量较多价格较为平稳。反而A、B、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有体现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本题选C项。
答案:C
(2013年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材料前半句大意是商旅携带便钱至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由此可判断“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材料后半句是对“便钱”的解释:“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故可以看出“便钱”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故排除A、C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项。
答案:D
(2014陕西三模)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 )
时间(时代) 弘治(1488~1505年) 嘉靖(1522~1566年) 万历(1573~1620年) 吴江县 3市4镇 7市4镇 10市7镇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解析: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工商业市镇发展尤以江南为盛。
答案:D
(2014成都检测)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副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崇尚“富而好礼” 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鄙视“货殖功利” D.重农抑商观念被废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价值取向。解题时应抓住本题的关键信息“富”“贤”这说明当时社会崇尚“富而好礼”故答案为A。
答案:A
(2014衡阳检测)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鼓励土地买卖
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
D.禁止开垦荒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材料信息“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明人们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答案:C
(2014广州一模)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
解析:据材料信息唐政府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及对“老男、残疾”和“寡妻妾” 授口分田体现出政府对老弱百姓的关注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014三明质检)“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人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这不仅缓和了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而且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三结合。”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商品专卖 B.重利轻义观念
土地私有制度 D.工商皆本思想
解析:在土地私有制度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货币权获得土地权。使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三位一体中相互转换。
答案:C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将中国古代商业比喻成带枷锁的舞者暗指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发展。故选D项。
答案:D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18世纪中后期中国“选择了陆地”是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形象描述。
答案:C
清朝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
限制对外贸易 B.对西方持防范态度
禁止对外贸易 D.以天朝上国自居
解析: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在贸易方面实行严格限制的措施但没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014潍坊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50多个。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从对外贸易的形式、范围、商品种类等方面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注意对“体制内”这一限定条件的理解即要求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思考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第(3)问结合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回答。
答案:(1)特点:①有官营(朝贡)贸易、民间(私贩)贸易等形式;②贸易规模大、范围广;③贸易活动频繁;④外贸商品种类多以瓷和丝为主。(任2点即可)
(2)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政治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任答2点即可)
(3)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第(1)问材料一体现了以下几方面:一是敌对势力二是倭寇三是统治者的自大思想。第(2)问材料体现了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百姓生计而开禁则使海外贸易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外银内流促成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高三历史课必修3同步练习题”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
标签:高三历史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