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9-10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
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标签:高三历史知识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