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xingt
2013-03-22
【摘要】鉴于大家对精品学习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语文下学期试题:第一轮复习限时古代散文阅读”,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语文下学期试题:第一轮复习限时古代散文阅读
限时训练(十四) 文言文之古代散文阅读(第二课时)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①嵁岩:峭壁。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石焉,翳于奥草 翳:遮蔽
B.视其蓄,则溶漾纡馀纡 馀:曲折萦回的样子
C.公之择恶而取美 择:选择
D.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间厕:交杂错置
【答案】C
【解析】择:去除。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石焉,翳于奥草 ②有泉焉,伏于土涂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 ④永州实惟九疑之麓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答案】A
【解析】①②表被动的介词。③的。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下列句子中的带点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辇山石,沟涧壑
B.芟其芜,行其涂
C.视其蓄,则溶漾纡馀
D.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答案】D
【解析】通“殖”,生长。A沟:动词,疏浚沟通;B行:使动用法,使……通行;C蓄:名词,积水。
4.联系全文,对本文内容与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即小见大,化无为有,以新堂为媒介,借事明理,托物言理,言从新堂而起,意却在新堂之外,把题旨确立在如何为政上,内容充实,立意颇高。
B.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以叙发端,经叙而议,议后再叙,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会贯通,做到景情事理的和谐统一。
C.文章交错运用偶句和散句,散中有整,参差多变,音节徐疾相济,形成一种行文流畅,顿挫有节的艺术风格。
D.从整体上看,文章结构以翻腾开合,跌宕多姿取胜,且在直起直落中饶有映衬、对比之美。
【答案】B
【解析】“以议发端,经议而叙,叙后再议”。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皆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1)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2)①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②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
【解析】(1)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2)①译对“气盛”1分,译对大意2分。②译对“虽几于成”大意1分,“用于人”1分,“奚取”1分。
【参考译文1】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必须得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民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疑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现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吗?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那这座大堂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
【参考译文2】
气势,如同水,语言如同浮物。(如果)水势足够大,浮物无论大小都能浮起来。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任用的人,大概就像器物(被用与否)吧?用或不用都属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日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竞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竞泊然逝矣。”
姚安公③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③慊:不满,不高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 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 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 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 竟:竟然
【答案】D
【解析】竟:最终,终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守且至 且夫访之为害
B.公之为郡,不减龚、黄 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
C.则甲直而乙 曲竟不访而归
D.再寄耳目于他人 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
【答案】B
【解析】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A副词,将要,句首发语词;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凭借,依靠,对于。
3.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 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 小民各私其身家
【答案】A
【解析】“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不能作为理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答案】B
【解析】老和尚并非“未卜先知”,也无“察言观色”。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姚 安 公 曰: 凡 狱 情 虚 心 研 察 情 伪 乃 明 信 人 信 已 皆 非 也信 人 之 弊 僧 言 是 也 信 己 之 弊 亦 有 不 可 胜 言 者 安 得 再 一老 僧 亦 为 说 法 乎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2)①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设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朋友),谁没有恩人仇人呢?
②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希望您细细(认真)考虑。
【解析】(1)“信人信己”与“皆非也”之间,断与不断均不算错;其余地方该断不断或不该断却断了均算错,每错3处扣1分。(2)①“不特”、“亲党”1分,句意2分;②“利”、“惟”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在太平府做官时,遇到疑难案件,就改穿便服亲自去查访。恰巧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向他合掌肃立施礼。随即吩咐徒弟备茶。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到别屋去坐一会吧!”老和尚说:“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恕斋先生大惊:“你怎么知道我来?”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恕斋先生又问:“你根据什么认识我?”老和尚说:“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恕斋先生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老和尚说:“你是为某某案子来的。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你罢了。”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跪地叩头,说:“我该死,我该死。我就希望你这样一问。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欢便服暗访。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访甲的同伙,他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他就会认为乙在理而甲理亏。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又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您亲自查访还是如此,何况是依靠别人的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己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希望您认真考虑。”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姚安公认为:“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总结】2013年精品学习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类文章“高三语文下学期试题:第一轮复习限时古代散文阅读”,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精品学习网学习愉快!
更多频道:
标签: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