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11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宜肇于此日 肇:开始
B.惜其所见不逮 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 悉:详尽
D.匪止士民之家 匪:少,微薄
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
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
D.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
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
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看到书上有关牡丹被贬的记载以后,作者才开始认同牡丹的花王地位。
B.作者认为植物生长自有规律,就是圣贤也无法让冬天的田地长出穗来。
C.作者从秦地巩昌带回一些牡丹,朋友嘲笑作者的行为是“趋冷非趋热”。
D.关于牡丹朝南才能生长的问题,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为此提供了根据。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
10.结合上文,请简述作者认为牡丹不同于其他花卉的两个独特之处。(4分)
1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5分)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12.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任选4题作答)(8分)
①在《诗经•氓》中,作者借女子的口吻,倾诉了妇女婚后的辛苦劳作,“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 ,泉涓涓而始流”,范仲淹的《苏幕遮》中,“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句。
③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评了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 ,吾未见其明也。”
④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这四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
⑤《赤壁赋》一开篇,在月夜秋江美景中,苏子“举酒属客, , 。”
⑥在《窦娥冤》“刑场”一折中,窦娥指天斥地:“地也, 。天也, ”,表达了她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一③题。(20分)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①
杜荀鹤
山雨溪风 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释:①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②瓦瓯:陶制的小盆。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xk|b|1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 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②从《溪兴》中,你读出了 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少于150字。(12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①传统意义的中国人,对于“人”“社会”“历史”的认知是基于“内”“外”这个维度而构建的:一切事物,都在“由内而外”或“由表及里”的一层层递增或递减的“差序格局”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探索中,对于“我”的关注,自然地就继续向“内”的方向深入,引出“心”这个范畴。
②“心”是自我体验和修养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思想、意识、态度、情感等等,但我们特别要关注一个内涵,是它常常倾向和暗示一种“主体性”,就是说当人们谈到“ 心”的时候,总是自然产生一种“心心相通”的感觉,即使讨论别人的“心”的时候,其口吻就像一种“设身处地”的类似于“主体”的角度在说话。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这个“心”,就有这种感觉,这首诗中杜甫好像和几百年前的孔明获得了一种跨朝代的“通感”,仿佛在直接感受孔明那种“良苦用心”。在这种陈述的习惯中,“将心比心”的说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③“心”的概念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含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性,因此“心”也自然地代表着“做人”“为人”方面的最需要珍重的东西。当你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背后假设的“我”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是一种“由里及外”“由己及人”的具有“伦理”意义的“差序格局”。而从“心”出发的这种“内”“外”之间一层层外推的关系,应该是“诚”“正”“仁”“爱”“恕”等,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这种“内”“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共存、协调、和睦、温和、宽厚、利他、建设性的等等。这种关系是符合“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生命伦理道德的。“心”的主观性和它的道德性,包含着对认知主体的“人”本身的鞭策和制约,这种观念直接把“我”和世界的关系公开地“伦理化”,理直气壮地把探索世界的过程解释为一种“修身”以达到“经世济民”的过程。从“心”开始,通过“修、齐、治 、平”这一层层“伦”的次序,由内向外推广开去,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标签: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