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度高一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编辑:

2015-11-06

18.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9.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

①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

②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

③政体的实质不同

④均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法制化         B.渐进性          C.普选制         D.反封建性

21.民主一直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纵观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进程,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民主化的进程是反对专制、争取人和公民权的斗争历程

②不同国情决定了各国人民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

③民主力量与封建专制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

④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始终是少数政治家的历史使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

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C.“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

D.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国国情

D.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25.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26.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A.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27.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④(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2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