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1-12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精品小编准备了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检测试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及第Ⅱ卷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嫡长子继承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制
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 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增强了民族意识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实现了民族独立
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C.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9、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九二共识” B.《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连战“和平之旅” 演讲 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10、1951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为西方人介绍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周刊如此介绍周恩来说明
A.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 B.《时代》周刊的文章都是不负责任的
C.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 D.美国“冷战”的重心在亚洲
11、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12、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美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D.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没有原则
13、右图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相同点在于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14、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15、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梭伦改革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16、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时,占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解决这一困难的措施是
A.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开始实施万民法
C.进一步完善公民法 D.自然法取代公民法
17、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受政治体制的约束 B.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女王有较高的素养 D.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保守势力 B.摒弃了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总统 D.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19、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代议制 D. 三权分立
20、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保守党)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国王的态度 C.议会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标签:高一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