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jh
2014-09-01
2014高一历史暑假作业练习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暑假作业练习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练习。并祝各位同学在暑假中过的快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制度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通判制 D.行省制
3.“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将人的精神寄予神。”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古希腊( )
A.民主政治发达 B.人文思想盛行
C.受东方文化影响 D.商品经济发达
4.经过“光荣革命”的洗礼,英国终于找到一个“能有效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一办法主要是指( )
A.颁布《权利法案》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加强国王的权力 D.建立责任内阁制
5.“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杨秀清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这让高呼‘打倒孔妖’的宗教领袖洪秀全相当尴尬。由此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上帝教路线之争。”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杨秀清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 B.洪秀全代表传教士的利益
C.这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 D.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
6.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至今已在全世界用110多种文字出版了1 000多次。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A.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合作的结晶,政治智慧超众
B.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D.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7.目前,中国有2 000多名维和人员参加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是出兵人数最多的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2010年,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摊款占近4%,这表明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重视多边经济领域合作
8.2008年,格鲁吉亚借俄总理普京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机,利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强行武力解决南奥塞梯问题,美俄关系空前紧张。俄美之间构成一种“新冷战”的关系。但有人认为,用“新冷战”描述当前的俄美关系不准确。其原因是( )
A.现在不存在直接对抗的两大意识形态阵营 B.目前还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
C.俄罗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不成威胁 D.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已经形成
9.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1964年,《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发表;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可以佐证 (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C.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D.世界格局的走向呈现多极化
10.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11.下图是1858年英国杂志登载的一幅漫画:“一个骷髅人在泰晤士河上划船。”它反映了( )
①伦敦市民在此河道划船取乐 ②当时河道运输工具都以人力驱动 ③自由放任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 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对隔绝状态。但是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的“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13.卢作孚于1926年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章程曰:以个人影响社会,以事业影响环境,以社会影响国家,个人为事业,事业为社会,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利益的。材料体现的卢作孚的经营理念主要是( )
A.培养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 B.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
C.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D.关注员工的价值,以人为本
14.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15.改革开放后,以农民工进城为主流的新一轮移民浪潮形成的直接动因,是农民想增加收入,改善其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但在这一直接动因的背后,还存在一系列更深刻的原因。“更深刻的原因”不包含( )
A.市场化的推进 B.工业化的发展
C.城市化的加速 D.物质利益的推动
16.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的现象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17.根据人民币发行简表(如下),判断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始发行时间 主要种类与面值 第一套 1948年 1、2、10、20、50、100、200、500、1 000、5 000、10 000、50 000元,12种 第二套 1955年 1、2、5分,1、2、5角,1、2、3、5、10元,11种 第三套 1962年 1、2、5角,1、2、5、10元,7种(加上3种分币) 第四套 1987年 l、2、5角,1、2、5、10、50、100元,9种(3种分币继续发行至1992年,随后退出市场) 第五套 1999年 1、5角,1、5、10、20、50、100元,8种 A.经济困难、商品经济活跃使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
B.五套人民币的发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C.3种分币退出市场说明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D.我国国民经济困难使第二、三套人民币面值较小
18.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并涌现出许多新的官僚机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B.“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C.“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
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19.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
A.要给发展中国家一个包含金融等在内的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定
20.下面是1950-2010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率变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使美国城市化增长率居世界领先地位
B.21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城市化率超过日本,已经跻身经济发达国家行列
C.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城市化率总体增长幅度高于世界的增长幅度
D.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国家城市化率的对比说明,全球化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
21.“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事件,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是( )
A.阶级斗争史观 B.文明史观
C.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
22.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23.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一观点所依据的理念是( )
A.君权民授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主权在民”
24.“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普朗克的量子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电子运动的规律
25.电影《2012》仿佛传递着一个令人恐怖的信息——世界临近末日了,人类社会将在2012年毁灭,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也有人说这是真知灼见。其主题说明了( )
A.科幻文学关心人类自身的危机 B.地球的灾难是科学技术滥用的恶果
C.科幻文学脱离了社会现实 D.自然灾害是不可以预防的
答题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4分,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史》
材料二 美国人生而平等,因而从未为创造平等而操心。他们没有经历过民主革命的苦难而坐享了民主革命的果实。美利坚合众国一诞生便引进了17世纪英国的政府形式和施政方法。所以,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政府而担忧。……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4分)并分析其突出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的。(6分)
(3)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和美国二者分权的目的的本质差异。(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主权”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早见于《管子·七臣七主》:“藏竭(国库枯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闿。”其后,历代史书多有此语例。如《明史·列传第七十六》曰:“自古奸臣欲擅主权,必先蛊其心志。”时至近代,西方的sovereignty(主权)概念传入中国。古老的“主权”一词与之发生“语言接触”,衍为新名。这种“语言接触”最早是在入华传教士丁韪良的译业中发生的。丁韪良在《公法便览》中译云:所谓自主之权者,乃一国政权所属,外而交邻,内而治民,罔不自我主之,而为他国所不能节制也。
材料二 一些学者断定,传统的国家主权已经开始彻底崩溃,国家主权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国际政治的“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已来临。美国学者詹姆士·罗西瑙则认为,国家主权的减退是当今世界一大潮流……由于运输和电子技术扩大了多中心世界中不同联合体的自主权,国家的主导地位不断被削弱……
——摘编自《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1)材料一中,《管子·七臣七主》认为“主权”强大的基础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舆论界“主权”概念的差异。(4分)
(2)材料二中两个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共同观点的原因。(6分)
28.20世纪初期,康有为主张振兴画学救国,并为此进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绘画之学,为各学之本,国人视为无用。岂知一切工商之品,文明(意为文治教化)之具,皆赖画以发明之。……若画不精,则工品拙劣,难于销流,而理财无从始也。文明之具,亦立国所同竞,而不可以质野立于新世互争之时者也。故画学不可不至精也。
——摘编自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材料二 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盖由画论之谬也。……然则画以象形类物……
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也。……今特矫正之:以形神为主而不取写意,以着色界画(指古代宫廷画)为正,而以墨笔粗简者为别派(即旁支);士气固可贵,而以院体(指宫廷画)为画正法……
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国人岂无英绝之士应运而兴,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
材料三 画师吾爱拉飞尔,创写阴阳妙逼真。色外生香绕隐秀,意中飞动更如神……拉飞尔画非人力,秀韵神光属化工。太白诗词右军字,天然清水出芙蓉。(注:拉飞尔,又译为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右军,指王羲之)
——康有为《怀拉飞尔画师得绝句八》
材料四 康氏不谙中西绘画,主以院画(指中国古代宫廷画)为绘画正宗,全是以个人意志而加以论断者。恐与其政见之由维新而至复辟者相似,不足以为准绳。
——摘编自潘天寿《中国绘画史》
他(指康有为)是从晚明到清末三百年来从文化高度观察、评议西方美术优点的第一人;他又是近现代敢于承认中国传统美术缺陷的第一人。
——摘编自吴甲丰《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关于绘画与救国的关系的观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振兴画学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他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所欣赏的西方绘画风格是否符合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西方美术发展的潮流?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5分)
(4)材料四中的两位作者对康有为绘画思想的评价角度及结论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振兴画学救国”的主张。(5分)附加题:考生根据本省情况选择其中的试题作答,其分值根据本省情况计入总分。
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摘编自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1)对材料一中“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你如何理解?对俄国今后发展“有用的一课”是指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史学家为何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6分)
3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条),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体;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四条),确定了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体。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
——摘编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归根结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集中体现了革命党人全力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国体与政体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应当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基本含义?(6分)
(2)你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4分)
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共产主义挑衅被界定为攸关民主国家前途,美国就不能坐待内战爆发(如希腊的局势),美国的性格就是试图先行诊治。6月5日,距杜鲁门主义宣布不到三个月,马歇尔国务卿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词,公开宣布美国将致力于根绝招惹侵略的社会、经济因素。他宣布:美国将援助欧洲复兴重建,以避免“政治骚乱”和“绝望”,重振世界经济,并且培养自由体制。
材料二 深入到这些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经验的群众中去,争取他们的支持,作为其代言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共产党就可能发生奇怪的结果:因为普遍的一般党员,只习惯于服从铁的纪律和服从上意,不谙妥协、调和的艺术。因此,一旦发生某种变故,捣乱了党作为政治工具的团结之功效,苏俄或许会一夕之间变天,由最强大的国家沦为国际社会中最弱、最悲惨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1)材料一认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是什么?实质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深入到这些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经验的群众中去,争取他们的支持,作为其代言人”指什么?他们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4分)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历史观。(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李贽所生活的时代,分析“李贽的悲观”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高考模拟试题精编(十)
1.B 本题考查东周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旨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分封制逐步崩溃,导致诸侯混战不绝,故A项的说法错误;“经济变革”指私有土地制的发展,B项的说法正确;“封建主”指诸侯王,D项的说法错误;“多事”指诸侯混战,而非“百家争鸣”,故C项的说法不恰当。
2.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行的,因此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D两项属于地方管理制度,B项属于中央管理制度,只有C项属于监察制度。故答案为C。
3.B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人”“神”同形同性是人文思想的体现,与此对应的是B项,故答案为B。
4.B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有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权力逐渐受到限制,排除C项;A、B、D三项都体现了对“控制者”的控制,但A、D都是确立君主立宪制的一个过程,答案为B。
5.B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上帝教路线”可知两者的指导思想不同,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一个是经过改造的基督教思想,这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而且两者都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C、D解读正确。杨秀清和洪秀全两人都是农民阶级的代表,故B解读不正确,符合题意。
6.D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对《共产党宣言》的全面理解能力。此题关键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放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去审视。由“至今…”“全世界”“110多种文字”“1 000多次”可知,本题意在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超越了时空和阶级的限制;再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可知,D项符合题意。
7.A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A正确。
8.A 本题考查当今的国际关系。B、C、D三项说法明显不符合现实。
9.D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B项出现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表明发展中国家势力的崛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也说明了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力量中心,故D项正确。
10.D 本题考查新史观。“自卫说”是从积极角度评价的,而“自杀说”是从消极角度评价的,两个观点都有合理性,不能说哪个更正确,故选项A、B、C不正确,选项D正确。
11.B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1858年”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漫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市民划船取乐,而是说明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故选④不选①;工业革命时期已经使用蒸汽动力,②说法错误;这个时期英国正在大力推行自由主义政策,③的说法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故选B项。
12.D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迅速崛起。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绝大部分亚非拉国家则更加贫穷与落后,从而造成了新的“全球分裂”。因此D项正确。
13.A 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思想。题干中的时间是“1926年”,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与民主。民生公司的章程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它的最终目的是救国。故选A。
14.C 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只有C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变成公有制。其他都是公有制。
15.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与调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来看,物质利益的推动是农民工进城的直接动因,更深刻的原因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故正确选项是D。
16.B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状况。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仍旧不能接受“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的现象,这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故答案为B。
17.B 本题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结合每套人民币的发行时间以及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可知,B项正确。A项错在“商品经济活跃”,C项错在“严重的通货膨胀”,D项错在“经济困难”。
18.B 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项说法错误,大萧条时期是指20世纪30年代;C项错误,“技术统治”与福利国家没有必然联系;D项错误,“技术统治”不能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需要并造就了一些技术官僚,出现了“技术统治”局面,故B项正确。
19.D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化进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对应的是D项。
20.C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从图片看,二战后美国的城市化增长率并不高,故A项错误;马来西亚不属于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城市化率增长幅度总体超过世界,故C项正确;图片无法体现城市化对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故D项错误。
21.B 本题主要考查文明史观。与材料中的“文明进步”“文明成果”对应的是文明史观,答案为B。
22.A 法家主张集权,“独尊儒术”鲜明的体现了法家的这种专制思想,故选A项。
23.C 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布拉德肖认为国王和人民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契约的双方都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一旦国王违背了契约,“纽带被切断”,人民就有权推翻君主统治,这一观点与“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是一致的。故答案为C项。
24.B 本题考查量子论的贡献。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
25.A 本题考查现代电影艺术和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012》是科幻电影,但是其主题却是通过描写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灾难警示人类要具有危机意识,并防范危机的发生,从中可见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答案为A。
26.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及美国近代的民主政治。第(1)问,“措施”联系材料内容回答;“特点”可概括为: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三权分立、两党制等内容回答。第(3)问,要结合宋朝和美国政治制度的实质回答。
答案:(1)主要措施:虚置三公;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4分)突出特点:分化事权;职权分离。(2分)
(2)制定宪法,依法治国;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实行联邦制,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定期选举,实现主权在民;党派竞争,避免专制统治。(6分)
(3)宋朝分权的目的是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分)美国分权是为了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保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施。(2分)
2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国家主权观念的理解与认识。 第(1)问,第一小问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藏竭(国库枯竭)则主权衰”;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中西方对“主权”的不同阐释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差异”。第(2)问,依据材料“国家主权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国家主权的减退是当今世界一大潮流”即可得出共同点;“原因”可从现代科技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1)基础: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2分)差异:古代中国的“主权”是指君主的权力;近代西方的“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事务与涉外事务的权力。(4分)
(2)共同点:都认为传统国家主权观念已不符合当今世界形势。(2分)原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一国或地区问题日趋国际化;大国霸权主义的现实使传统主权观念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使国家主权面临挑战。(6分)
28.解析:本题以康有为的画学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康有为的思想。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注意从“绘画与救国的关系”的角度切入。第(2)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存在问题,即注重“写意”而非写实,主张融合中西绘画的特点;其原因可以从康有为所处时代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分析。第(3)问,20世纪西方绘画已经向现代绘画过渡,体现了个性的张扬而非写实,这与康有为所欣赏的风格不符。第(4)问,潘天寿否定康有为,吴甲丰则肯定康有为的绘画思想,其原因在于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康有为绘画思想的评价,应从合理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关系:绘画是各种学问之本,关系到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家竞争力。(4分)
(2)主张:注重写实,融合中西画学的精华加以变革创新。(2分)原因: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文化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分)
(3)不符合。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印象派绘画艺术崛起,开始追求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表现出夸张、变形、抽象的风格,写实主义画风已经逐渐被抛弃。(5分)
(4)不同:潘天寿从政治的角度加以否定;吴甲丰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加以肯定。(2分)评价:康有为提出振兴画学救国,有一定的合理性,体现了改良救国的爱国精神;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依靠绘画走改良救国道路,不符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无法实现救国的愿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分)
29.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理解欧洲“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和俄国“停步不前”;结合时间来看,“有用的一课”是指农奴制改革。第(2)问,要求全面评价农奴制改革。
答案:(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农奴制度。(3分)1861年开始的农奴制改革。(1分)
(2)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以农奴制改革为中心,涉及社会经济、行政、司法、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资产阶级的改革。俄国借此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6分)
3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1)问,第一小问要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文中思考得出,第二小问由“主权属于”“行使”可概括得出。第(2)问,实际是要求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代意义。
答案:(1)原则:规定了国体“主权在民”原则和政体“三权分立”原则。含义:国体即权力的归属问题,政体即权力的执行问题。(6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认了中华民国的合法性;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确保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它促进了“平等”“自由”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分)
31.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其目的,实质目的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在理解材料信息基础上借助所学知识便可作答。
答案:(1)目的:重振世界经济,培养自由体制。(2分)实质目的:通过帮助西欧经济复兴从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世界;遏制苏联。(4分)
(2)将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法制、博爱等资产阶级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到苏联普通群众之中,让他们成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代言人,即“和平演变”。(2分)达到了目的,苏联最终解体。(2分)
32.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第(1)问从材料一中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实际上是回答李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反对以孔子的标准来衡量是非曲直,认为是和非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因人因时而异。(4分)
(2)君主专制的加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道学家的虚伪,思想界的因循守旧。(6分)
以上就是高一历史暑假作业练习,更多精彩请进入高中频道。
标签:高一历史暑假作业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