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同步练习

高一历史工农武装割据练习

编辑:sx_chenj

2017-11-12

高一历史工农武装割据练习

点击下载:工农武装割据练习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影响也越来越广。这就首先在实践上解决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事业,认识不尽一致。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胜利,也有挫折。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有些同志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打得多久的问题,因而发生悲观的情绪。所有这些表明,现实斗争的发展要求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统一认识,坚定斗争方向。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1930年1月写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总结了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发生、存在和发展?这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相当的条件,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毛泽东指出这些条件是:

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存在有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这就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一些同志发生悲观情绪,就是因为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解释的缘故。

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总之,这些经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同全国的革命形势的发展密切相连。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分裂和战争不断,使革命形势也得以继续发展。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毛泽东指出:“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63页。)武装,包括正式军队和地方武装两部分。地方武装赤卫队,只能对付地主武装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对付国民党的正规军,必须正式红军。因此,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是不能粉碎国民党正规军对根据地的反复“进剿”的,是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的。“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50页。)

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就在于,有一支以南昌起义余部和前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编成的28团29团为主力的红4军。毛泽东非常重视红军的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军队的民主制度、政治教育制度、党代表制度等等,同时,不断总结战略战术,使红4军的战斗力不断提高并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在复杂、艰苦、激烈的斗争中,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这就要求:首先,共产党组织坚强有力;其次,政策要正确。毛泽东指出边界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的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59页。)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正确的。由于执行了这些政策加上其他因素,于是才有1928年4月至7月,4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违背这些政策,就导致8月失败。

认识来源于实践。上述关于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原因的分析,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它的产生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这个思想已经成为湘赣边界特委和军委的共识。在1928年5月和10月先后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及11月14日召开的红军第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都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决议案中。

1928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收到毛泽东在1928年5月2日信后复函朱德、毛泽东并转前委诸同志,指出:“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你们的军事实力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向四周发展而推进湘鄂赣粤四省暴动局面的发展”。(《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中共中央对湘赣边界割据的肯定和企望。

1928年6、7月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也给以确认。大会通过的决议案中指出:“秋收武装起义在许多地方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之中的影响。将土地革命的口号渗入了广泛的农民群众底意识之中;后来继续发展的农民斗争,以至于许多苏维埃区域之创立,大致亦由于秋收武装起义的影响。”大会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底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底基础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的实行土地纲领”;等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第176、186页。)六大还决定,党的一切军事工作都应集中于中央军事部,各地应设立军事委员会,受地方党部的一般指导,但在军事方面,则受中央军事部统一指挥。六大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和加强军事建设的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1936年毛泽东曾说到:“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个问题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8页。)

还应指出的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至1928年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除上述几次起义外,还有一些以夺取城市为目标或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贸然发动的起义,先后遭到失败;有一些在起义以后,适时地将起义武装转向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公开割据或秘密割据。如:1928年7月,在彭德怀和滕代远等领导下,湖南国民党军独立第5师一部举行平江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组成了红军第5军。12月初,红5军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1927年底和1928初,江西万安起义爆发,接着在万安农民武装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闽西和赣南广大地区,先后爆发了多次农民武装起义,组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2团、第4团,在东固、桥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存在的原因:建了工农革命军第2军第2师第14团,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初步形成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上述这些起义和游击战争也都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

总起来看,这时在认识上对工农武装割据的肯定,还是就其本身而言的。至于它在夺取全国政权斗争中的作用,怎样看待和处理农村斗争和城市斗争的关系,党内认识是不一致的,可以说存在很大分歧。再有,如何在农村环境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也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是在实践中逐步解决的。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