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知识点

高一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编辑:sx_gaohm

2016-05-03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历史学是人类文明的轨迹。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

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服饰(衣)

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

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

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产品丰富。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

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租界通商口岸出现,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物资较为匮乏。

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利于民生。

4.习俗风尚:

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发生改变。民国成立后,开始剪辫易服、破令放足等;会面礼:点头、

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

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方式多样化,推行长假制度,打破陈规陋习,注重生活质量、注重环保等新风尚

形成。

5、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6、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1)西方文明的冲击,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2)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如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4)科技革命的影响;

(5)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7、总体概括:1840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表现: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发迹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铁路——工业化的缩影:

曲折历程:(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比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清政府拆毁;

(2)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因担心震坏“皇陵”风水,上演“马拉火车”笑话;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在中国强修铁路,控制中国的重工业,划分势力范围,铁路修筑到哪里,列强势力就扩张到哪里;

(4)1905年洋务运动期间第一批幼童留学生出身的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开办中国人自办铁路的新篇章;

(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曾自任全国铁路总长鼓励修长铁路,兴办实业,关注民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