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jh
2014-09-02
精选高中高一生物暑假作业
暑假里是学生提升自己成绩的关键时间,学生们可以在这个时间里进行充电,下面是高中高一生物暑假作业,以供大家参考练习。
1.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来说,过程a、b、c同样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对pH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答案:D
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C.在内环境中可发生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
解析:葡萄糖进入内环境的方式为主动运输,A项错误;由于体内存在体温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温度保持在37℃左右,B项错误;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C项错误;内环境稳态主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维持的,D项正确。
答案:D
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解析:据图可知,Ⅰ是肺、Ⅱ是消化器官、Ⅲ是肾、Ⅳ是皮肤,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
答案:B
4.[2013·苏北四市三模]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
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解析:寒冷时,骨骼肌通过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出现尿糖;人体血液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因此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处于血液pH的变化范围之内;当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答案:B
5.[2014·江苏淮安四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成分处于不变的状态
B.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C.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于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解析: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成分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处于不变的状态;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感受器在下丘脑,但渴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答案:C
6.[2013·江苏徐州三模]下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传入神经的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解析:据图可知,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纵坐标)减小。
答案:D
7.[2014·湖南师大附中期末]某青年男子李某在暑期外出旅游,一日天气炎热,李某就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出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等症状,接着就不省人事。经医生检查认为,李某昏迷是因为“过量饮水”,患了“脱水低钠症”,俗称“水中毒”。请根据有关生物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医生的检查结果是错误的
B.李某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升
C.李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上升
D.李某昏迷的内环境因素是水盐平衡被破坏
解析:李某在大量排汗(含无机盐和水)之后,以纯净水解渴,导致体内水盐平衡失调,特别是排汗时带走一定的钠盐,从而出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等症状。
答案:D
8.[2014·许昌、平顶山、新乡联考]如图为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升清水或静脉输入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浆浓度的曲线图(箭头处是饮水或注射的时间)。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代表饮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
B.30~90 min阶段,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c代表饮清水后血浆浓度变化
D.如果b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表明该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
解析:饮用清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通过增加尿流量能提高渗透压,同时饮用清水后,血浆浓度开始降低,尿量增加后,血浆渗透压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曲线a表示饮用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曲线c表示血浆浓度的变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及尿流量变化不明显,所以曲线b若代表血浆渗透压,则表明注射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饮用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注射生理盐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无明显改变。
答案:B
9.[2014·江苏五校联考]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的实验条件下,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在较低盐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的,说明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故调节能力其次。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能够维持平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
答案:A
10.为验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某同学给几个刚进食的小鼠的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小鼠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解析: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题干中的实验组的处理为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所以对照组也应注射等量的试剂,但不能注射清水,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答案:C
1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80~120 mg·dL-1。下图表示在运动前后血糖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主要是由于血糖进入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乳酸、ATP造成的
B.在1.8~4.5 min内,血糖浓度上升,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C.在4.5~5 min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D.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与肌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转变有关
解析:运动初期,以有氧呼吸为主,所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乳酸是错误的;对于血糖浓度的变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而不是协同作用;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与肝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转变有关。
答案:B
12.胰岛素具有增加血糖的去路和减少血糖的来源的功能。对这一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抑制合成肝糖原
B.抑制血糖的氧化分解
C.抑制血糖的重吸收
D.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它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以及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可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答案:D
13.下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________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________(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下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解析:(1)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物质交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2)图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由于组织细胞代谢,B端流出的血液中含有较多的CO2、尿素,同时由于患肝炎,肝细胞通透性增大,因此谷丙转氨酶可以释放到内环境中。(3)初次进入机体的过敏原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4)注意该概念图是根据内环境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来构建的。成熟红细胞将携带的氧气释放并扩散到其细胞外液即血浆中,血浆中的物质可以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而组织细胞又可直接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注意实线箭头表示O2,虚线箭头表示CO2。
答案:(1)①与③、②与③ ③④
(2)CO2、尿素、谷丙转氨酶
(3)组织细胞 ⑤
(4)如下图所示:
14.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解析:(1)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2)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答案:(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 (3)降低 碳酸氢钠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5
1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Na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 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0.1 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如下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缓冲液是由弱酸强碱盐组成的,具有缓冲作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据此可推出该实验中血浆组是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清水组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符,清水中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应由7下降;血浆组和缓冲液组的曲线走势相同,说明二者的功能相似,都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作用。
答案:(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加HCl溶液后,溶液pH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一定浓度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以上是高中高一生物暑假作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高一生物暑假作业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