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编辑:sx_xingt

2013-03-14

【摘要】鉴于大家对精品学习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语文祝福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语文祝福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重点]为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èng zhèng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3435

明确: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正面描写)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

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第34段)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第36段)(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36段)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她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第34段)(侧面描写)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④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第37、38、46、49、52段)(侧面描写)

明确: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的族权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趣味问题: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⑤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明确:作者通过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小结: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的头上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 (第45段),抢了回去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第41段“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封建的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

引: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

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①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②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明确:1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

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2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的)

3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

引:读到这里,读者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还是往下看吧

3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66段)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66段)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祥林嫂这一次是丧夫失子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明确: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4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明确: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在鲁四老爷家

5小结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A.鲁四老爷的态度:不让她干祭祀的活(71、73、75、108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C.人们的态度:“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称呼依旧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77

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 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D.柳妈说鬼: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明确:文中第88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的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 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为了争得这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柳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6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是怎样的?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4结局部分: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明确: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

对“祥林嫂的死”的看法:

鲁四老爷的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上面就是对祥林嫂一生的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迫改嫁是其悲剧的开始,而这是受族权的唆使再嫁被认为是“败坏风俗”,夫权视此为奇耻大辱,这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她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一种罪恶感,她所生活的地方也为她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说明这是一个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她有对再嫁的罪恶感,因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强烈恐惧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所以才“怕暗夜、怕黑影”(第109段),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第109段),最后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祥林嫂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是被神权所害在鲁家,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对她进行迫害和侮辱,把她变成了一个木偶人,直至把她逼向死地,一脚踢出鲁家而这依靠的是封建政权

结论:因而我们说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这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避免的:

主观原因: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对生活丧失信心

客观原因: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鲁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礼教)

被卖改嫁 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

再到鲁镇 柳妈——冷酷(社会)

寂然死去 卫老婆子、“我” ——同情(社会)

讲析评价: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祥林嫂在新社会获得了“春天”,集听说读写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物象、意象相统一

启发: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1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被剥夺族权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

2夫权给了鲁镇人叫她祥林嫂的权力即便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夫权视再嫁是“败坏风俗”, 是奇耻大辱因而即便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4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是因为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认为这将使她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的希望,她竭尽全力

但不管祥林嫂怎么做,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都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补充分析趣味性知识:古今婆媳关系之比较、遗产继承问题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四大绳索:族权,神权,夫权,政权从一而终:民间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周易&8226;恒》:“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旧三从四德:《仪礼&8226;丧服&8226;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8226;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gōng即“女红”、“女功”指通常由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以前,三从四德是女人一生的枷锁,现在,社会男女平等了,三从四德却又有了新的定义

小幽默“新三从四德”:新三从四德:三从:跟从,服从,盲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等得,记得,舍得,忍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完美丈夫:干家务是大力士,关心妻子象护士,辅导孩子象博士,钱包起码象雅士,听唠叨时当自己是传教士

小结: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二、分析鲁四老爷和“我”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2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

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

f.祥林嫂死后:第20段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简略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三、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②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参见课文下的注释),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66段)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66段)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三次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第三次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②画眼睛(眼神):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倒叙手法的作用: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小结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五、作业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精品学习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语文祝福教案新课标人教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