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xingt
2013-03-14
【摘要】鉴于大家对精品学习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荷花淀精品教案”,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荷花淀精品教案
荷花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分析水生嫂及其他女人的性格特点,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
2.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
●教学方法
1.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细心体会小说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
2.用讨论——点拨法研习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
3.用比较法分析水生嫂及祥林嫂的时代意义。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战争是残忍的、恐怖的。作家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惜笔墨叙写硝烟弥漫、尸陈荒野的景象。但也有作家是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的,孙犁便是其中的一个,《荷花淀》就是用别样方式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
二、解题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冀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抗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根据地军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录音,学生听或跟读课文。
2.学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节内容。
明确: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月亮升起来”到“上船去了”)写夫妻话别。本部分又分三层来写:交代背景,写水生嫂夜晚编席等候水生回来;水生夫妻话别;水生嫂和众乡亲送水生参军。
第二部分(“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写探夫遇敌。又分为三层: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望丈夫;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心情;遇敌后巧妙摆脱追击。
第三部分(“她们向荷花淀里摇”到结尾)写助夫杀敌。也可分为三层:妇女们巧遇丈夫并同游击队歼敌的情况;妇女们经受战斗锻炼后的感受及打算;妇女们成立队伍,参加战斗。
四、具体研习
1.研习小说的对话描写和行动描写。
(1)分角色朗读第一节中水生夫妻的对话部分,并画出有关水生嫂的行动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段对话体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心理,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笔下的水生嫂既有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同时又具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她温柔、善良,又很体贴丈夫。当丈夫工作晚归时,她没有过多埋怨而是“站起来要去端饭”。当她细心地观察到丈夫“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时便问:“他们几个呢?”“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此处,她问其他人,其实也是在关心丈夫的处境;当听丈夫说要到大部队去了,她的手指震颤了一下,叫苇眉子划破了,这足见她,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对自己丈夫的关心体贴。再者,水生嫂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当水生说“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时,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语气中虽略有一丝埋怨,但更表现出她对丈夫第一个报名的自豪感。接着又说:“你走,我不拦你。”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他的后腿,虽然她是不想让她走的。第二天,水生嫂便为丈夫打点包裹,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这些都说明水生嫂不只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中国人”,她不仅爱自己的丈夫,更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
(2)让学生改写水生夫妻的对话,让水生嫂用另外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出示投影(提供样例)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声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明确:改写后的水生女人同原作中的水生女人有共同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不同之处是后者性格泼辣、直爽;前者温柔、缠绵、含蓄。如果说后者像火,那前者像水。
(解说:通过比较,小说中水生嫂的形象更为鲜明,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辨析作品人物性格的能力)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中几个女人聚在水生家商量探夫的对话描写,注意读出个性。然后分析几个女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学生甲:第一个说:“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画出这个女人的含蓄、聪明伶俐。
学生乙:第二个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则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学生丙:第三句话“听他说,敌人要在同口安据点……”是水生嫂的,表现了她心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思考的个性。
学生丁:第四句“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表现出的是一个快言快语,急切而又真挚的女子。
学生戊:第五个女人是个新媳妇。“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活画出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4)让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至结尾。然后学生共同思考下列问题:①从女人的对话中,可看出她们性格的哪一面?说说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②“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句话是谁说的?③小说的末尾一段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明确:①从她们几个的对话中,可看出白洋淀女人性格中豪迈、乐观、自信的一面,这都是配合子弟兵的基础。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是不愿被敌人困死家中,不愿被丈夫看做落后。②这句话可能是水生嫂说的,因为前面水生曾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也可能是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女人说的,她心直口快,要求水生嫂成立队伍。③不可删去,末尾一段对小说影响颇大,如没这一段,仅写出了她们深明大义和爱丈夫的人性美,有了这段能使主题升华,反映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战斗中的成长与壮大。
(5)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然后教师总结。
明确:作品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如此,而且能形象地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白洋淀女人们的成长历程,展示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研习小说的环境描写。
(1)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有关句段。
(2)学生自由发言,谈体会,教师点拨。
明确:本文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三处。一处是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借水生嫂的眼光望去,淀外是银白世界,薄雾透明,荷风鲜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为下文“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要素,而且暗示了下文水生嫂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成长为一名保卫家乡的游击战士。家乡是这样的美,谁能不爱这样的家乡呢?谁能容得敌人来践踏呢?作品的主旨,自然地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而景物描写所渲染出的浓郁的氛围又会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第二处是写妇女们寻夫不着回来时候的淀上风光。万里无云,凉风习习,水面开阔,跳荡如银,稻苇清香,菱荇生嫩。这样的景物,开阔明丽,使年青的女人们失望伤心的心情马上开朗愉快起来。情景交融,极富水乡风情。同时“水面没有一只船”又暗示情况异常,为鬼子追她们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处景物描写,是妇女们把船摇入荷花淀时。荷叶一望无际,密密层层,迎着阳光,如铜墙铁壁。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如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里展开。白洋淀妇女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五、学生研讨: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明确: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慧、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六、课文总结
对于美的艺术创造,是孙犁的一贯追求。他曾这样说道:“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荷花淀》则是最集中体现他追求美的极致的战争小说,是一篇真正的纯美小说。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对话描写。要求:①围绕一个话题;②对话人数不少于四人;③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2.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风格。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
爷爷从河边的那片树林里回到坡下的窝棚里时,虻子已经烟薰火燎地将饭做好了,煮老南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得着。虻子见爷爷回来,便麻利地给爷爷摆上了筷子。
“天阴得很。”爷爷自言自语地嘟囔,擂腰捶腿,还狠咳嗽了两声。之后便朝地铺上软软地躺下去,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眼睛望着灶火说:“对岸有人叫筏子,叫得急惶……”
虻子朝窝棚外瞅了瞅,傍晚的天空黄浑浑、黑蒙蒙的,天空中飘浮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气和河腥气:“要起大风了呢!”
“嗯。”爷爷木木地应了一声,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弯了腰,腾出手来,又自己捶背。
“您又犯病了吧?”虻子更担心了。
“是有些不活泛了,老了的人了……我得再撑一趟去,对岸叫得急惶,八成是有急事哩。”
“那就我去!”虻子霍地立起来。他身子骨瘦些,但展拓;个子也不小,差点就能够着窝棚顶。他十六岁了,已经跟爷爷撑了两年筏子,只是从没单独一个人划过,爷爷不让。
“你?”爷爷似乎压根儿也没往他身上想,因而表情很古怪,显然不大信任,“行吗?敢吗?”
虻子的自尊心被刺痛了,他挑战地瞅着爷爷,黑眸不闪。爷爷却只顾勾了头抽烟……
“我就去呀!”虻子发狠地说着,一只脚已迈出窝棚。
“等等!”爷爷叫住了他,说道,“看准水头……压浪走……莫慌……去吧。”
羊皮筏子就立在河滩上,那是扎在一个框架上的几只充足了气的整羊皮,并不重,虻子能扛动,不等几个大雨点砸在他的脸上,风也刮过来了。筏子刚刚放下水,天空的乌云便像黑马似地奔过来了。河水浑得发黑,浪声喧嚣得骇人。虻子紧紧抓住长篙,浑身在兴奋地颤抖,也在紧张地战栗。锯齿形的浪将筏子一下子就推走了。他只觉浑浊的浪沫迷住了眼,却顾不得抹一把。心里只记着爷爷的叮咛:看准水头,压浪走……前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越来越近,似凫在浪上的一只巨兽,那是“将军石”。河水在那儿冲起巨鼎似的旋涡,腾起一丈来高的灰雾,筏子朝那礁石冲击,仿佛整个世界的毁灭就在这一瞬间!他将整个生命都聚集在手中的长篙上,猛力一撑——羊皮筏子几乎擦着礁石飞飘而过,如一只抛出的梭……
虻子把筏子拖上岸,他才觉得双手已举不起篙了。但是,岸上却不见一个人影……
“喂——”他喊,声音在颤抖,“谁要过河呀——”
没有回声。再喊,却见从河边的苇丛里湿淋淋地钻出一个人来,怀里抱着一只酒葫芦,并且“哈哈”地朗声大笑——是爷爷。
1.爷爷为什么要让虻子独自撑筏过河?他让虻子独自过河的理由是什么?
2.小说在开端写爷爷回窝棚时,“先摸烟袋”,后又写他对虻子“激将”时“表情很古怪”。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体现了作者奇巧的构思。仔细阅读结尾部分,简
答以下问题:
(1)爷爷为什么要偷偷过河?
(2)爷爷过河这一情节为什么不详写?
4.小说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环境),对这两段描写的作用分析恰当的几项是
A.为小说渲染气氛,营造一个典型的环境。
B.烘托出虻子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C.反衬出虻子不顾天气的恶劣、急人所急的可贵品质。
D.暗示爷爷要锻炼考验虻子的良苦用心。
E.环境恶劣,突出爷爷水性好,撑筏水平高。
F.自立应该从小做起,虻子为了主动锻炼自己,只身撑筏,值得提倡。
参考答案:
1.锻炼虻子的勇气和能力。
虻子已16岁了,有跟爷爷撑筏两年的实践经验。
2.显示爷爷考验虻子的内心思想活动,起暗示铺垫作用。
3.(1)暗中保护,防止意外。
(2)设置悬念,突出虻子的勇敢。
4.ABD(C项中“急人所急”不当,E项中“突出爷爷”不当,F项中的“主动”不当)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精品学习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荷花淀精品教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标签:高一语文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