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xingt
2013-02-11
【摘要】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语文上期期中考试试卷”,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上期期中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 阅读(6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篇《借钱的境界》,但对于我来说,宁愿有人借钱,而不愿有人借书。
每当看到朋友逡巡在我的书橱前,仔细打量着一排排书脊时,我的心头便发跳。那种心情,又如有人在觊觎自己的妻子。往往,朋友从书橱里抽出来一本书,翻了翻说:“这本书借去看看。”这时,虽说心里有十分的不愿意,但不得不嗫嚅地说:“拿去吧”
朋友都是胸有笔墨,一般的书包括时下热闹的书不借,要借就借经典的,甚至老版本,这种书,伴着我已有漫长岁月,平日摩挲翻阅,时时给我新的启迪。现在,书到了别人手中,平时紧密排列着的书便有了空隙,像是心中有了一小块空白。仿佛一直生活在身边的孩子,被亲戚领走了,家里便少了点热闹,多了点寂寞,梦牵魂绕,时时念及。越是借出去的书,越是觉得要翻阅。若是写作时,借出去的书正好是本重要的参考,便不由得掷笔长叹,创作的兴奋变成失落的痛苦。
借出去的钱,总会有还的约定,有时不写借据,但口头承诺还是有的。或一个月、或年底,或等生意好转时。总之,有个盼头。然而,借出去的书,总没有期限,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二年,然后就变得遥遥无期,最后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借出去的钱,往往可以打个折扣,要借一万的,找个借口,借给五千六千的。但借出去的书,一本就是一本,不能撕下几页来作搪塞。借出去的钱,若不还,愤激之下还可以上法院讨个公道。但借出去的书呢?孔乙己早已说过:“窃书不能算偷。”何况是借呢。
借出去的钱,若是还,一定是完璧归赵,一千是一千,一万便是一万,钱的新旧、破损与完好并不影响钱的价值,或许还能带来点利息。但是还来的书,便难以“完璧”了,或多或少留着翻阅后的痕迹,或有褶子,或变成旧貌。一本《夜航船》,借出去足足有一年光景,还到手里,有一页上竟有圆珠笔涂鸦的痕迹。朋友表示歉意,说是不注意时,被五岁的儿子胡乱画上了,以后一定赔一本新的。然而,每当我翻阅《夜航船》,一看到这页,便连忙翻过去,心里不由得泛起隐痛。好比孩子,在亲戚家住了一段时间,回家后头上却有了疤痕,虽不能怪人家有意,但望着伤痕,免不了懊恼与心痛。
有时候想学一学一位大学者的风度,在书橱上贴“概不出借”的字条。但转念一想,自己又不是大学者,再说这种做法有过于偏激。大学者可,我辈则不可。又有一念,把全部书用广告纸包起来,花花绿绿地站在书橱里,宛如妙龄,蒙上长袍,妍媸难辨。但此举又觉得太麻烦,疏懒的我难以为之。
然而,再想得深一些,书是什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播文明的工具。书在相互传阅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文明的贡献。将书藏之一隅,秘不示人,是对文明火种的一种禁锢。因而藏书家最终连孤本秘籍都奉献给社会,是了却藏书家的心头之愿,更是实现了书的价值。何况,我也常常向朋友借书;遇到好书,也常常放在案头枕边,时时翻阅摩挲,在别人的书上留下我的手印,也留下伤痕。
这样一想,便依然敞开书橱,尽管遇到借书的,心还是有些痛的。
(《借书》王鸣光)
1、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 》一诗中,有“邮票”、“坟墓”等物象。(1分)
2、文章以“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篇《借钱的境界》”的话题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3、从全文看,文中作者对书有着怎样的情感?(3分)
4、文章说“宁愿有人借钱,而不愿有人借书”,作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4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5---8题。(13分)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5、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 → → →
6、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2分)
我来赏析( )处:
7、问题探究:(4分)
⑴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2分)
8、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5分)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感受”要求写50字左右)
三、诗句填空(七句选五句完成)(5分)
9、敏而好学, 。(孔子)
10、 ,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1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12、山气日夕佳, 《饮酒》
13、不是花中偏爱菊, 。《菊花》
14、 ,离离山上苗。《咏史》
15、静如处女, 。《孙子兵法》
四、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6---17题。(4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6、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7、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6分)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8、加点字解释(4分)
⑴ 名我固当 ⑵ 驼业种树
⑶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⑷ 字而幼孩
19、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C 梅以曲为美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0、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 )(2分)
A 故不我若也 B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 而卒以祸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21、翻译句子(3分)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22、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5题。(12分)
观 潮
周 密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现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③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④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23、第一段作者在盛夸海潮排山倒海之势时,抓住了哪些特点着墨?请联系原文说明。
(4分 )
24、第二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作用是:
(4分)
25、请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第二、第三段叙写的内容。(4分)
第二段:□□□□ 第三段:□□□□
第二部分 作文 (40分)
青春是无价宝。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营养滋养身体,更需要良好的精神养料来滋养自己的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不少精神养料:理解是养料,鼓励是养料,善意的批评也是养料……
请以“ 也是养料”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1、《乡愁》(1分)
2、引出话题,并以“借钱”作为对比,自始自终贯穿全文。(2分)
3、作者不只是一般的爱书,他把书比作“自己的妻子”、“一直生活在身边的孩子”,可见作者对书的热爱是最诚挚的。(3分)
4、因为借出去“没有期限”,有“不归还”的可能,难以“完璧”,且借书难以拒绝。(4分)
二、5、沉入深水区 拖入灌木丛(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6、 A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B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C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D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垢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任选一句,2分,意近即可)
7、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②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2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⑵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2分,意近即可)
8、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2分,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3分,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三、9、不耻下问 10、水至清则无鱼 11、怅寥廓
12、飞鸟相与还 13、此花开尽更无花 14、郁郁涧底松
15、动如脱兔(任选五题 ,5分)
四、16、以动写静,反衬(2分)
17、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2分)
五、18、确实、 以 为职业、 背离、 “尔”你们
19、B 20、C
21、像这样治民而扰民的事,就与我那些爱树反而害树的同行大概也有相类似的吧。(3分)
22、通篇类比的手法:以养树类比治民,以他植者扰树类比俗吏扰民,以扰树的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矣”类比扰民的结果“故病且怠”,(3分)将抽象的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2分)
六、23、一是抓住浙江潮的色与形,如“银线”、“玉城雪岭”;二是抓住浙江潮的声与势,如“声如雷霆”、“吞天沃日”。(4分)
2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了战斗的激烈。(4分)
25、水军演习 吴儿弄潮 (4分)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题纸
一、1、《 》(1分)
2、 (2分)
3、
(3分)
4、 (4分)
二、5、 (2分)
6、
(2分)
7、① (2分)
⑵ (2分)
8、⑴经历:
⑵感受:(50字)
(5分)
三、9、 10、
11、 12、
13、 14、
15、 (任选五题 ,5分)
四、16、 (2分 )
17、 (2分)
五、18、 (4分)
19、 (2分) 20、 (2分)
21、 (3分)
22、
(5分)
六、23、
(4分)
24、
(4分)
25、□□□□ □□□□ (4分)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有关此频道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更多频道:
标签:高一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